2.E-Online在线网络课程制作云平台
该平台由我校教师蓝永健老师自主开发研制,在学校常规教学中被一线教师广泛使用。平台能够把课程的项目积件库、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实训指导书、练习题库等常规教学资源集合在一起,方便师生共享。平台提供了动态交互学习、即时评价及即时测验等实用技术支撑,为解决过程性评价中过程性表现难于记录且不便于即时反馈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此外平台能够方便快速的生成试卷。云平台可以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中。但是前期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费一番功夫。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除了前期课程建设中需要了解平台的具体操作流程之外,教学资源亦需要转化格式才能在平台中显示,操作型项目素材需要以压缩包的形式上传或下载,并不是很方便,批阅实操类项目作业也显得费时费力;从学生使用的角度来说,平台的使用相较以往通过服务器自主存取素材及提交作业的模式来说稍显繁杂,但是该平台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任务的完成,便于学生进行移动学习。E-Online在线网络课程制作云平台相比于蓝墨云班课APP来说相对适合课堂教学,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无法登陆及上传和下载作业耗时过多的问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操型内容来说需慎用。对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E-Online在线网络课程制作云平台更适用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及共享,适用于学科教师间的交流及课程管理。
3.其他公共资源平台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适用的其他公共资源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课程交流群、网易云课堂APP、得到APP、喜马拉雅FM等。针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点多且杂,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致不高、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问题,笔者选择通过开设计算机相关知识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尝试解决。效仿知名公众号“罗辑思维”的模式,将基础理论知识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每天一分钟音频传递给学生。这部分知识主要依赖学生课下自学,是本课程移动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其他课程相关公共资源平台中免费共享的资源由教师负责整理筛选,随后推送至课程交流群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学习,不做强制要求。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不仅依赖可移动的终端设备,更依赖具体的学习平台。凭教师一己之力开发专业的移动学习平台需要很强的系统开发专业知识,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并不现实,如何使用好现有资源才是应当考虑的重点。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笔者对课程授课形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移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循序渐进,不可大幅挺进,以免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者造成失控状态。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习惯需要逐步引导,不宜设定过高期望值,需要实时调整。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从以下几点进行变革。
1.理论知识碎片化
对一级考证中选择题部分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适当拓展有趣的计算机相关知识,通过每天一分钟音频的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知识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利用E-Online在线网络课程制作云平台进行测试,以此定期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核心操作知识微课强化
对于课程中核心操作知识点如:WORD中表格边框的设置、表格公式计算、EXCEL函数的应用、PPT中动画的设置等技术难点可以制作专门的微课程,以短视频的形式强化。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掉的学生可以选择课后反复观看来补充学习。
3.综合项目移动学习平台跟进
以往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大型综合类项目教师更关注项目实施结果,而对过程缺乏细节跟踪以致小组合作类的项目常常会出现一人包办的情况,使用移动学习平台定期上传项目实施阶段性作品,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停留在课堂中。
四、总结
无论是蓝墨云班课,还是E-Online在线网络课程制作云平台,又或者是其他公共资源平台,都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工具,真正核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思考方式的形成。多样教学形式的合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工具有广泛的接触,对工具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当然也需要考虑每个阶段学生对学习平台的真实情绪,并做出实时调整。在移动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接受情况最好,对E-Online在线网络课程制作云平台的接受程度次之,对蓝墨云班课好感寥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移动学习习惯,全面搜集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的具体数据,积极发掘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移动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