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职业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出专业型的能手,在培养目标时趋于专业化,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过多注重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出现了重用轻文的现象。笔者认为,在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这种过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误解,更是对工具性教育的歪曲。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中职学校,语文学科作为最具有人文要素的基础学科,在人文教育中肩负着尤为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紧迫性、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方法三方面来浅谈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经》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这里的“化”指的是教化,也就是教育的意思。
百度全科上说:“人文教育就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紧迫性
(一)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里的人文教育和以前教学中所讲的思想性是不同的概念,以前所讲的“思想性”,重在古人所说的“文道合一”、“文以载道”。那样容易把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其实语文的人文性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它的人文性教育更加趋于情感性和精神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文学、情感、情趣应该成为中职语文的主要旋律。
(二)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主张,因为职业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从业从职技能、素质兼备的人才。在对将要从业从职的在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虽然技能的培养是重点,但也不能忽视素质的提高。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如今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需求的根本标准,厚重人文也就是要建立在以语文教育为基础之上的人文性培养和渗透。
(三)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这正是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等很大部分都在这一时期内形成。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少中职学生也都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沟通能力差、意志品质不坚定、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等。如果此时再缺乏一定的人文教育,那么,我们中职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将可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具有重大的作用
1.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有助于转变中职学校传统的知识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
如今,在中职课堂上注重专业课淡化文化课的现象非常多。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却缺少必要的人文修养,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体验相联系,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
2.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前,部分中职生的违纪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很多职校会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都采用分值统计,想借这种冷冰冰的 “德育考核”,来约束学生。这种管理制度对部分学生确实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实际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长此以往,部分些学生就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例如,笔者记得2009年秋季开学后农机的学生远远超出了学校招生预算,因此开学两周后学校把三个农机班拆成了4个班,农机0904班就这样诞生了。可是4班的学生情绪很大:有学生认为学校不公平,为什么被从原来的班级分出来的是他们;有学生已经习惯原来的班主任、原来的班级氛围,他们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