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职业学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品读各种人情味。很明显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是不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的。因此中职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润滑剂。
综上可见,课程标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生发展、中职学校传统知识观的转变、德育教育都需要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因此,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具有紧迫性。
三、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方法
(一)转变传统理念
1.转变教师的传统理念
不少职业语文老师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出专业型的能手,在语文课上往往注重只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能力;而忘记了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文学、情感、情趣应该成为中职语文的主要旋律。这种理念是有待转变的。
2.转变学生的传统理念
学一门过硬的技术,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多数家长甚至老师对中职生的普遍要求,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少中职生都认为“我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学语文的”,但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它与师徒的技艺授受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发展基础。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既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与日后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同时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文化素养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首先,我们不仅要改变教师的传统理念,更要改变学生 “我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学语文的” 的理念。
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
(二)正确定位角色
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是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雨露。人文教育意味着:中职语文课程要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使课堂充满人性、人道和人情的教育。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健康生长,强调尊重、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并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中职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笔者所教的电子专业的学生,全班都是男同学,他们大多数都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职校的大门,对语文这些文科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劲,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时,一些生字词笔者连续带读了五遍,很多学生都还读不准,但讲到红玫瑰与情人节的来历这一段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给自己定位,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更要多站在学生角度上考虑问题,开展教学,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才能完成教师知识的灌输和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三)合理筛选文章
现今的中职语文教材就象一个万花筒,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教师要学会合理筛选对学生有教导意义的文章去讲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好雪片片》,让学生懂得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学习《项链》,教育学生不能爱慕虚荣;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感受读书的宝贵和幸福……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确实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一些无关痛养的议论文章就厌烦至极。因此,我们中职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从不同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让人文教育回归中职语文课堂,可以使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得到充分、淋漓尽致的体现,推动中职语文教学走出“重技轻文”的误区,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提炼生活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社会,有利于全面提高中职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