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学应紧扣“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侧重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目标明确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充分挖掘教材,抓牢课堂内外,积淀人文底蕴,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即是“人的内在品质”。学前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的思想品质、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孩子们。因此,更要引导他们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断提升人文素质。
语文不仅是生活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文情怀的摇篮。中职语文教材的选材绝大部分是出于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情、意、理、趣、知等方面促进良好心智的建立和健康人格的完善。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除了紧抓课堂学习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的空间。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计划性的阅读,多读国学经典,浸染道德伦理,传承传统文化;多读中外文学名著,熏陶人文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同时指导学生以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和心态来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促进自身发展。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高效利用课堂,抓牢课外的延伸、拓展,把人文素质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能效,加强系统训练,增强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根据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须加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教学能力方面的系统训练,突出语言表达、理解赏析等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
1.创设情境,学习技巧,训练语言表达
为了让学前专业的学生“能说会道”,教师要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产生表达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表达技巧,挖掘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设置情景,分角色朗读,感受各种人物的语气与神态;指导学生进行“因文而异”的朗诵,掌握朗诵的方法;设计鲜明的主题进行演讲,训练语言连贯、表达清晰的能力;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指导学生发言,训练应对表达的能力;组织讲故事比赛、诗词朗诵会、主题论坛等,培养信心的同时,训练整体表达能力。
2.整合文本,加强体验,深化理解赏析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让他们获得人生感悟和精神享受的同时,增强专业能力。
如老舍《我的母亲》、史铁生《合欢树》、莫言《卖白菜》这三篇课文都是描写母亲,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布置学生完成一幅题为“母亲与我”的画画,这既加深了学生联系实际,对母爱的感悟,又凸显了学前专业能力。如教诗词时,引导学生为所学诗词寻找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演唱。又如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时,鼓励学生组织小游戏如“拼音找朋友”“字形找不同”“你画我猜”等,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活动组织能力。
如学习《项链》时,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负责课本剧的编写,美术功底好的学生负责舞台背景的绘制,手工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制作道具,爱好设计的学生负责人物服装,喜欢音乐的学生负责选取剪辑背景音乐,擅长表演的学生则分任剧本的角色。这有机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语文学习,使学生学有所用。
三、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促生创造思维,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以激发求知为前提,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1.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训练创造思维
信息化技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呈现出来,给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