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而学习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兴趣。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巧设练习,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3.课堂作业设计要根据内容,巧妙设定练习类型。如设计操作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等。4. 课堂作业设计要依据课堂流程,把握作业的层次性。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同一问题对于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因此,优质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具有差异性。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巩固练习”这一教学环节的作业题设计,善于采用形式多样,难易不同的题目,反馈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譬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设计了三道练习题:(1)一个长方体礼物盒的长18厘米,宽10厘米,高7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红棉小区新建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的长50米,宽25米,深2.5米。现要在池的四周和底面都贴上瓷砖,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3)学校要粉刷音乐室,已知音乐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高是3米,扣除门窗的面积是11.4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5元涂料费,粉刷这个音乐室需要花费多少元?这三道练习题是循序渐进的,是符合学生认知理论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第(2)、(3)题不需要全部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这种提高性的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三、灵活设计课后作业,增强学习效果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譬如,在学习完人教版第十一册“纳税和利息”这节知识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表格,到当地银行把当时的利率表抄下来。然后设定一道问题,假如给你们3000元,你们自己决定存多长时间,计算一下,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学们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地就完成了这项作业,并在班上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及讨论。这样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设计课后作业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层次的学生,既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学优生免受“饥饿”之苦。我在设计作业时经常利用“作业套餐”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是基础题: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设计,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为主,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密切相关的基础训练。B类是提高题: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的学生而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作业可来源于每一课时后面的作业题和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训练题。C类是发展题:这类作业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一般是班级中25%以内的学生)。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智力训练题、提高题及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作业套餐”难易程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增强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