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案例1:在“估算”教学中,我创设了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学习。出示同学们在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我问:你从这张表上发现了什么?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同桌的两个小伙伴赶快互相说一说吧!还说:调皮的小精灵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小精灵提了什么问题呢?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谁能说说小精灵提的问题和我们提的问题有什么不同?面对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挑战小精灵。相信同学们以集体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它。经过思考,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学生能够大胆地问“为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又问:你还能提出一个用估算解决的问题吗?学生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教学成果的共享,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核心环节。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好学生个人表演,全班在听。而“研学后教”的问题引导模式,科学地设计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一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结合问题,给出切合实际的自学提纲或研学好案,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自学。而且,问题引导要求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共同研究解决,要求每组必须有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学习不能无组织无次序的讨论,要让每个组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得出小组解决问题的结论,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要认真倾听,适时点拨,点拨重点,疑难之处,点拨本节课知识点的关键之处。教师必须事先要预设出来,需要点拨什么,要写在课时计划上。
案例2: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结合教师提问,设计了许多方案。经过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接着教师提问:“究竟每个年级应分到多少棵树呢?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试着解决一下。”于是学生各自对这个问题探究起来,每个人都在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经过自主探究找到了一种或者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进行交流;有的同学不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就主动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研究,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止。这种“无指令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又使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实效性。当大家各自胸有成竹时,开始交流各自的看法,让每个学生上台充分讲解自己的方法,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再由讲解者解答,其余同学补充,实在不能解决时,教师再进行帮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多提供思考的时间,体验提问题的乐趣。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
案例3:《统计》例2的教学中,我播放一分钟内某条道路上通过的不同数量不同类型的四种车辆的动画。让学生分小组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接着根据记录完成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后,我组织学生讨论:“20分钟后,来的车辆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挑战,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能够大胆地回答。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的问题情景,学生才乐于学习。
问题引导的课堂教学研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