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是一门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生活走进课堂。因此,课堂教学要融入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具开放性。作为政治教师,应努力拉近教材中的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受到对生活的指导。如何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呢?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它的重要性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
1. 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紧跟时代脉搏。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比较关心社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政治问题。如贫富悬殊、反腐倡廉、和谐社会、十八大工作报告以及中国梦等,都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专家解读,观看相关影片,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的政治问题。例如在给高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我脱离教材“前言”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最近关注比较多的国际国内大事,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日本的政坛更迭、中国股市的变幻莫测、贫富悬殊、腐败现象、本地的房地产等等,大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最新事件畅所欲言。巧妙的课堂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高中政治课的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乡土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由于乡土资源来自本地区,教学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可信度高,因此学生更乐于接受。我组织学生参观梅州市耕山致富的模范村——安流镇红山村,让学生感受到三高农业的发展。
3. 有效利用与教材相关的艺术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张艺谋导演曾说:“我们可以动用任何艺术手段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教师也可以把艺术元素引入政治课教学,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既贴近生活、触动心灵,又达到了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讲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中生产实践的作用时,我让学生看了一段赵本山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其中赵本山说“没有生产你吃啥?没有生产你穿啥?没有吃没有穿,你还臭美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深刻内涵,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启发学生结合理论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分析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依据,总结归纳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积累经验,认识不足和差距,寻找问题的关键、重点、突破口等,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政治课教学也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1. 分析对象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政治课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政治生活为主线,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使理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加强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列举自己在交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自己去买衣服的时候,卖衣服的人态度很不好,认为我买不起,和爸爸一起去买衣服时,他们态度就非常好”。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分析透彻,效果很好。
2. 培养学生结合不同理论多角度分析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由于生活中到处是政治,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政治并不难,也不枯燥。教会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从思考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课,针对教材中的漫画:分配不公、企业面临破产,如果你参加新任领导的竞聘演讲,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