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利于增强直观效果、化难为易。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而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而列举的典型实例,即为化难为易性举例。这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例证。设计运用这种例证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以便学生以头脑中的直观形象为支柱,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初三思想品德《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这一框题的“人民怎样当家作主”这个知识点时,课文设有相关的导入问题,但如果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书上的问题,难以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知识点。于是根据课本内容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播放一段“政府工作报告”的时事视频。请同学们思考:1.视频中“大会”指的是什么?2.“代表”指的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看完这段时事视频后都积极思考问题并认真准确地回答了我设置的问题。然后我又引进下一个问题,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轻松地接受了本部分的内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加深理解,强化巩固知识。结合时事、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都喜欢听事例或看事例,在上课之前往往已将书上的事例看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搬教材事例,简单地讲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作灵活处理,把典型事例层层分析成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结合时事、案例分析法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一)案例的使用要围绕教学目标,要针对问题的要害和学生的实际,用恰当、确切的典型事例讲解,才会有说服力。课堂使用的案例要对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使用正面事例,也可以使用反面事例。不论哪种事例,都要注意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能典型地反映出所学知识,容易启迪学生的思维,利于理解问题。
(二)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并理出其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平时养成读书看报听新闻的好习惯,掌握丰富多彩的新鲜材料,这样才能在备课过程中激发灵感,由书本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相关的时事来。
(三)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不能把政治课变成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梳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使基础知识学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
(四)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在采用案例分析法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教者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六)课前利用几分种的时间让学生播报一下近段时间发生的热点新闻,并组织学生对新闻进行点评。在点评中鼓励学生发言,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在课余时间看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搞摘抄、整理要闻等,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等。
结合时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不仅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创造个性,突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感悟道理,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 钱昭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