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我要公平,公平才能得人心,要一碗水端平,大家工资平均算。
乙:我要效率,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收入差距必须拉大。
丙:我要……
问题1:你认同甲和乙的观点吗?为什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问题2:如果你是丙,你会怎么做?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
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一种不露痕迹、润物无声中接受理论观点。这样容易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也符合高考的考核目标。
三、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许多活动性建议应尽可能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例如:我在讲经济生活这一课进行了调查:你知道怎样存款、取款吗?你知道存款有哪些形式吗?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去了解:(1)如何存款?(2)如何挂失?(3)银行储蓄的种类及特点。(4)如何计算利息?(5)除银行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存钱?同学们去了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认真了解并进行记录,在课堂上由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讲解。有的公布自己纪录的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有的同学拿来存款、取款凭证进行填写,有的同学还把家里的储蓄卡拿来在课堂上展示,甚至平时被认为“不听话”的同学,在这一过程中更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欲望。发言的同学非常认真、专业,俨然是一名银行业务员。介绍银行办理结算业务的同学,认真地将每一项业务介绍得清清楚楚:怎样使用转帐支票、现金支票、信用卡等。
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培养主体意识,锻炼潜能。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结合理论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李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