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知识的概括和梳理是“导学案”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在“导学案”上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概括、整理、归纳,理清内容的逻辑关系和脉络,完成对该节知识的建构,并将梳理的知识按逻辑关系书写于学案规定的留白处,可以节省学生抄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思考。
3. 针对性较强的练习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练习的编写要针对本节的内容和层次,采用填空、选择题的形式,课堂及时检查,及时反馈,是教师把握课堂效果的主要武器。练习难度起点要低,要求包含部分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认真预习之后就能做,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主动预习的台阶。然后循序渐进,让练习难度有层次感,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4. 学生自学产生的疑问要及时记录,以免忘记,有的疑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可以解答,解决不了的就要提出,等待教师点拨。
5. 评价板块要设计有效的量规和检查表。检查表可以让学生根据量规来了解教学目标、技能培养目标,根据描述语知道等级层次要求,使之自主学习、交流等各种学习活动有规可循,同时也是自我反思的依据,是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依据。量规和检查表要视教学目标及时调整。
(四)控制学案的篇幅。导学案的内容不宜太多,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展示,质疑与析疑、课后的作业、反思及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不能编制过多习题而使学案变成习题集,让物理学习负担极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只有精选内容,才能使学案集预习、课堂笔记、作业于一体,真正做到低负担高效率。
二、“导学案”的实施
(一)要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内组员基础不能相差太远,这样才能让整个小组活动易于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而不是由部分学生包揽学习活动。科学的分组使各小组实力上旗鼓相当,形成良性而有效的竞争机制,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措施,就能让全班形成力争上游的局面。可见合理分组、形成小组的学习动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决定“导学案”课堂模式成效大小的关键。
(二)形成固定的学习节奏
第一步,课前自主学习,给予自我评价。教师提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按学案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本上的内容,梳理知识,书写在指定位置,在备注处列出不理解的词句,需要别人帮助的问题,并对应学案上的评价方案对自主学习予以评价。
第二步,小组合作,互助研讨,给予小组评价。课堂的前10分钟,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各位同学学案上知识梳理的优缺点、互相核对习题答案,互相解答同学的疑问,并将无法解决的疑问列出来,并由小组成员给予小组评价。
第三步,课堂展示,给予教师评价。由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或解题方法。由于学生展示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对下一步的教学和学案的改编提供了事实依据,并可以作出形成性评价。
第四步,质疑与析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予形成性评价。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解答疑问,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问,留待教师讲解本节知识后再思考解析,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予以形成性评价。
第五步,教师点拨。教师可以就课堂展示环节中,发现学生的认知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偏差,知识建构中存在的衔接问题,予以纠正点拨;也可以就质疑与析疑环节中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欠佳的问题予以点拨;亦可以就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课堂学习情绪上的点拨;还可以就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或是引导学生用前知解决后疑的学法点拨。因为课上有些学情课前不可预知,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观察能力、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的能力,随时根据前四步调整教师的点拨,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六步,课后,学生通过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在知识梳理、自测练习上给予补充更正。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学习以及听课效果予以自我评价,并将学案交给老师(相当于课后作业)。教师可通过笔迹色彩区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评价。
(三)要认真落实评价环节。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在交流中得到更易于接受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群体中的认同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审视自身的习惯,激发发展性学习要求。
责任编辑 罗 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