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这是越来越滥用名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已经大大过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一杯水,化为一桶水、一潭水”已失于片面;时代已要求教师和学生一同跳进水里去,教师在深水里游,把浅水里的学生不断引向深水。
这些,就是课堂教学必须改革的大势。
如果我们教师还停滞在“传授型”甚至“训诫型”的层面上,以为自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头的“一桶水”,学生这只“空杯子”,需要的仅仅是灌输,那就大错特错了!
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在接受新东西上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超前性等方面,已经不亚于三十岁以下的教师,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四十岁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如果他们愿意而又会学习的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所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课堂教学改革是必须的,必须从训诫型、传授型的理念中模式中跳脱出来,探索新的民主型的教学之路,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正确处理教学改革的“不变”与“必变”
1. 对“不变”要持之以恒
在改革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很多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公开课里都能充分展示出新课标理念。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参与意识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既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更重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是公开课一上完,又回到了原来课堂模式中去。原因是什么?很多教师说,我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来备课,准备一节公开课我就花了一两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还是传统课轻松。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不下去或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确,新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时间打磨,它不可能成型。正如学骑自行车,起初速度肯定不如步行;斯蒂芬逊发明的第一辆火车也远远追不上马车。应该说新课标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推广,教师的观念都在改变中,同时教师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人,知道改革的重要性,只是受传统习惯的左右,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到习惯成自然。
2. 对“必变”不要说三道四
“必变”即是传授型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但在变的过程中由于教者的学术水平、认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变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常常招来人们的“说三道四”,给改革者带来心理负担,甚至停止“变”。
“说三道四”者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守旧型,他们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古而然;老师讲,学生听,天经地义。因而对改革者“说三道四”。二是不以为然型,以为“教亦多术”,自己已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意见,考试也不错,因而对改革实验“说三道四”。三是“是己而非人”者,他们以攻击人为乐事,自己拿不出新的东西,也希望别人不要有新东西。
因此,我们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要形成“不变”和“必变”的基本认识,让新课标理念下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常态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