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二:缺位研讨——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由于新的研讨在远离扬州的湛江举行,王雄教授无法参加,为了确保大家对话时能做到更真实、更客观,在研讨时我有意缺位,这也可以说是开创了同课异构中两位上课主角同时缺位的研讨先例。但从反馈情况看,反而让大家感觉得宽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
调整三:生成结论——让结论生成并引导实践。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研讨教师各抒已见,主持人再将之梳理成观点和结论,现场总结与反馈。这次研讨生成了以下结论:新鞋人人都有,要实现历史创新教育,就不能再走老路。平时我们能感受到有些教师课上得不好,效率低下,很大程度就是教学思路出了问题,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行动指南,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科学,编排是否合理,衔接是否自然,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
这次研讨与第一次相比,最大的惊喜与变化是: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且都是言中有物,研讨中很多精彩的言论,让人印象深刻。更可喜的是研讨结束了,教师的思索却仍在继续,部分年轻教师沿着前面的思考,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有两位年轻教师撰写了《历史假设:历史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和《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历史创新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些有现实思考价值的文章。
三、我的思考:同课异构,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平时与兄弟学校交流,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感慨,觉得时下很多同课异构活动没有效果,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我一直在想:大家觉得不好,觉得有问题,说明我们同课异构活动教研方式有需要转型、需要调整的地方。可是如何转型?如何调整?
第一,找准真问题,是同课异构的起点。一次好的同课异构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用主题引领活动的全过程。问题不是主题,但主题来源于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的研讨,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同课异构时,要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实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好的活动主题,应该符合这样的要求:一是指向核心要素,像一个支点一样能让杠杆撬起一座大厦;二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利于师生发展,包括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另外,教研主题的切入口越小,与日常教学的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操作,也越能让教师体会到研究对教学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第二,确保教师主体,是同课异构的关键。对于同课异构活动,主持人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上课教师是研讨载体的提供者和创造者,真正的主角,应当是每一位参加活动的教师。要确保参加教师成为活动的主角,就要确保同课异构中,无论哪一环节都能让他们自始至终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活动全过程,对活动的每一环节,制定细致的要求和规范,重点设计与落实好:课前活动的要求与规范,听课观课的要求与规范,研讨活动的要求与规范,研后深入反思的要求与规范。具体而言,课前要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围绕主题,积极主动的研习与反思;课中要确保每一位教师都带着思考与疑问观课听课;研讨中每一位教师都因做足功课,有话可说,有话敢说;研后能确保每位教师都有所收获,并有新的探索。
第三,设好活动环节,是同课异构顺利开展的保证。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一定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就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完整的同课异构活动应有五个环节:寻找问题,确立主题;结合主题,自主研习;带着思考,观课听课;结合主题,分享成果;生成结论,深入探索。这五个活动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环都必须落实好,才能确保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如果在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