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不快乐,为什么?首先,工作量大、琐碎且时间长,就像有句诙谐的话说的:“两眼一睁,忙到天黑;睡在床上,还想学生。”尤其是当遇到学生违纪或者成绩下滑时,更是着急上火。其次,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往往唯学生成绩论,搞得教师神经兮兮,不堪重负,但不拼命又不行。再有,大家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仿佛教育出问题就是教师有问题,把教师当作“完人”去要求,谁那么容易做到?又有谁能够做到?此外,在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教师常常在唱独角戏,独木难支,独力难为。但,是否就等于说从事教育就只能是件苦差事呢?不!事实绝非如此。
读书之乐——让智慧之泉长流心中
教师不读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如果不去主动汲取新鲜的精神养料,那么学识修养、教育能力就不足以解决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当然会觉得苦闷、觉得憋屈、觉得现在的书可真难教,怎么乐得起来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他指出:“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种生活方式,应该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拓宽教育视野,才能让学生信服。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似全无一点尘。”明朝于谦的《观书》一诗尽显读书之妙。不乐意读书的人,是因为没有体验过这种妙处。
教师读书,可先培养起一个读书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用30分钟进行阅读,逐渐增加到1小时或者更多。一开始不要勉强自己刻意去啃那些大部头,因为啃不下来的话往往会由此丧失阅读兴趣。内容由浅至深、范围由杂多到系统、时间由短到长是养成读书习惯的一个好办法。当读书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内在的需要时,我们的知识就越丰富、底气就越厚实、看问题就越透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多,读书自然成为快乐之源。
教学之乐——让生命之歌响彻课堂
我们常说的打造愉快课堂往往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即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能够心情愉悦地学习。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份子,而且是组织引导者的教师,其心情怎么样也应该得到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整个课堂的气氛,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比方说,一个面色阴郁、怎么看学生都不顺眼的教师,他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压抑的,学生的思维必定是禁锢的;而一个笑容灿烂、和蔼可亲的教师,他的课堂肯定是比较活泼的,学生的思维肯定是比较开放的。
压抑沉闷的课堂,很难说身在其中的教师能够获得快乐。所以,教师要学会从课堂上发现快乐因子,并能用这些快乐因子来调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有个好心情。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把目光投向一些细节,能够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课堂中其实是藏着蛮多乐事的!你看,小海读书时声情并茂的样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那傲慢的神情,那得意的语气,加上乜斜的眼色,夸张的手势,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再看,小刚正玩小动作呢,别吱声,你就那样盯着他,没多久,他仿佛觉察到了什么,猛一抬头,正逢着你的目光,吓了一大跳,赶紧坐好,腰挺得直直的,手放得端端正正,不一会儿,又觉得不对,连忙拿起书本看起来,那一刻,你真的会在心里为这可爱的孩子笑出声来。还有,小霞今天的发言声音响亮了许多;小楠的字写得快了、工整了;小飞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所有的这些个性鲜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