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之乐——让行进之步更加坚实
陶行知认为:“要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教师更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离不开思考。如果教师不懂思考,就不可能有所长进,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就无法体验职业的快乐。
我们应该怀着改革创造的意愿和执着专注的感情去思考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教育的根本旨归出发,思考我们教育的实然和应然状态,无论是在宏观的方面还是在微观的方面,都应该留下教育者思考的痕迹。宏观的方面,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怎么样的人?要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培养出国家需要、社会满意的人?怎样做才能在素质评价和应试思想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怎样才能实现办学的均衡化、特色化、优质化?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思想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微观的方面,如:该怎样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怎么样才能符合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实效?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我们才不会成为现代教育的边缘人,精神才会更加充实,工作才会更有针对性,信念也才会更加坚定。当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察觉,快乐其实就像一只神秘的猫,拼命找时找不到,不经意间却发现它一直在你的脚边。
笔耕之乐——让思想之光留存印记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教师是为文章而写文章,因为评职称需要,出成果需要,评优评先也需要,“写”有时候已经异化成了“面子工程”。这种片面的、功利性的观念和做法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进行写作的更大作用在于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让教育之树长青。
肖川教授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的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想了、说了、做了、发现了、探究了,用文字将之记录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梳理思绪、总结经验的再思考、再辨析、再创造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明晰、思想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并由此催动自我发展、铸就名师气质。
苏霍姆林斯基就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把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引起自己注意的事情记到本子里。他自己在写教育日记时,隔几页就要留下空白,用来记录针对这些事情的一些思考——不朽经典《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这样在点点滴滴、坚持不懈的记录中诞生的。所以,只要我们平时用心去捕捉、记录每一瞬的精彩,将一颗颗“珍珠”连成串,我们的教育生活也定然会越来越充盈多姿。有时尽管拙于笔力,无法尽意,但是,只要我们不停止思考,不停止记录,就能不断地洗去匠气,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化为激励,把激励转为动力,在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更不用说当机缘巧合文章变成铅字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快乐感更是无与伦比。
发现之乐——让教育之旅充满姿彩
陶行知说:“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的确,漫长的教育之旅,教师如果只懂得低头赶路,不懂放缓脚步,就很难发现途中的精彩,不知道路旁的鲜花、露珠其实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们。比方说:昨天,我在课堂上发现,一向寡言少语的小敏举手发言的次数多了起来,而且发言的质量很高,我表扬了她,鼓励她再接再厉,她腼腆地笑了,我满意地笑了;今天大扫除的时候,我发现班上最调皮的小海独自一人哼哧哼哧地把垃圾倒掉,五层楼,来回三趟,汗珠沁满他的脸庞,我拿面纸给他,他在裤子上擦了擦手,迟疑了一下才接过去,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他的心,软软的、暖暖的;还有,前些天家访时小龙的妈妈偷偷告诉我,小龙把他的压岁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而且谁都没有告诉;还有,这些天原本邋遢的小林头发不再像乱草堆一般了,指甲缝里没有黑乎乎的东西了,身上的怪味也消失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教育,是多么美妙!孩子,是多么奇妙!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孩子没有优点,只是我们没去发现。”是的,孩子们的闪亮之处,有时候就像那些藏在草丛中的果子,要拨开叶子才能看见。只要我们俯下身子,轻轻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融入他们的世界,借他们的眼去看,借他们的耳去听,借他们的心去感受,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的世界竟是这样多姿多彩,而我们,也免不了被他们所感染,甚至感动,并从中得到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