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改的方向,当确定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运用哪些教学技能则显得十分必要。尽管我们仍然信奉教无定法,但对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一定有最适宜的方式和方法的。在当下五花八门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要有博采众长的胸襟,要有身先士卒的勇气。要紧的不是面对着众说纷纭去舍何或取何,而是以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来构建我们的课堂,营造出适宜畅所欲言、展示精彩、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经过学习终有所获,终有所成——这应该是我们最终的抉择。
课改并非改课。在当下呼声颇高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充斥着头脑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有一份清醒:怎样构建新型的课堂?什么才是最佳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何在?学生努力学习时,教师还应做什么?技能的提高能否代替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素养,学校教育的一切均受教师素养的牵制。教师素养由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构成,表现在课堂上则显现为专业知识的多寡和职业素养的高低。在教师素养诸因素中,理念的形成至为重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就能产生怎样的行动,当一位教师尚未形成较清晰的理念时,其教学行为必然是盲目的。如果不首先帮助形成明晰的教育理念而只是在技能的提升和策略选择上做文章,必然会出现雕虫小技般的展示和盲人瞎马般的实践,学习者只能是糊里糊涂地学,浮光掠影地做。如果运用外力以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技能的方式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终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也最终难以突破被人们司空见惯且“得心应手”的教学策略了。
适合的教育才是合适的
在谈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个话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这种“改变”以什么为参照,原有的方式又是什么状态。其实,方式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大家曾经采用过的一种模式。我国有几百万的中小学教师,百家百态,教学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种或某几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刀切似地改头换面,也不能只强调哪些人该变,而另一些人却要坚守。2500多年前的老子设坛杏林和孔子讲学那样鞭辟入里地论辩、旁征博引地解析,使得学习过程真正呈现出苦思冥想、画龙点睛、教学相长、心有灵犀、豁然开朗等等的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状态。这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应孜孜以求的吗?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台成了教师独霸的舞台,授课成为教师的主题演讲,成为“包打天下”的独门绝技;教师成了无所不能的智者和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法官——对学生的求教无所不能以及对学生的展示做出武断的独家评判,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吸纳知识的容器。上述种种才是我们希冀要变革的东西,有此为参照,我们的改变才显得迫切和必然。
但是,当下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要做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全球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除了健康和思维之外,学生的各项成绩也深受好评。因此,我们要保持一份清醒,辨清良莠,既不要全盘否定我们曾经几代人努力探索并行之有效的实践,也不要因某几项国际竞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