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体认教师新的角色——学习的参与者和活动的主持人。教师作为一名先学者,完全应该把自己的学有所得与学生分享,引导并参与学习的过程。应该形式多样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活动,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曾经的以前途、理想、奉献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方法不再适宜,那个“智者加法官”的教师形象也不受欢迎,那个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导学习和以鉴赏家的身份来评价学绩的做法也必须要改变。
其次要优化评价体系和方式——不搞急功近利般的“收获”展示。如何看待学生的学有所得和学有所成,这一直都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只把学绩提升、考试优秀才看作是进步,那么势必造成学生的趋之若鹜,最终付出代价的一定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维习惯。改进当下只以表现是否精彩、成绩是否优秀来进行评价的方式和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第三还要明确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习的参与和体验。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经历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再到终有所悟、终有所得。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强调引导的作用就是要重视因材施教,不断优化求知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在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之乐,才能乐于学习,才能建构起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那种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学习只会导致学生弱化心智、凭空想象。久而久之,就再也不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了。
明晰的理念必然产生清晰的策略,当教师能够依据较为适宜的理念指导教学时,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可能实现教学相长。
兼收并蓄与邯郸学步
教无定法的道理谁都明白,因为学万变,教必然要万变。在学习上没有一以当十的方法,一成不变的教法只能是关注个别而忽视了全体。在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诸如自主学习、精讲多练、问题引路、三课型(自学、展示、反馈)、五课型(启、读、练、知、结)、六课型(导入、复习、入题、展开、研讨、小结)等等,不一而足,从效果来看也是各有所长,莫分伯仲。因此,我们并不赞成以某一模式包打天下,事实上,而对千情百态的学生和参差不齐的学业,只凸显某种方法来强调整齐划一,必然做不到面向全体、共同提高。
兼收并蓄是一种胸怀,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是抱残守缺。如果运用行政手段去强推某种模式,一定会给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什么样的教法,就能生成什么样的学法。面对五花八门的各色教法,我们不能望洋兴叹而不知学习,也不是用见仁见智般的模糊解释来为自己的隔岸观火做注脚,而是一定要静下来认真了解来龙去脉,要大胆尝试、认真体验,最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来丰富认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方面不要患得患失。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多数教师会生成自己所熟悉、所习惯运用的方法,在我们鼓励教师们兼收并蓄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不要患得患失。学习是个长期的事情,短期内很难见出成效,在得与失的考量上,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任何学习所得(收获)都要经过“经历——体验——反思——提升”这样一个过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做过去,并在过程中体验每个环节,又在不断反思中明确得与失,再将形成的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完成一个轮回的提升。这里所讲的大胆实践并不是盲目行动,正如许多学者们都提倡的科学精神一样,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如果在实践中总是患得患失的话,那只能是裹足不前;万事求得四平八稳,论证个三番五次,终将是一事无成。
另一方面,莫要求全责备。做事当然盼望顺利和成功,可是,世上的事没有不费气力就能办好的,一蹴而就只能是痴人说梦。学习别人的,不是就要把自己原有的一切都否定掉,大胆实践时也不要因一时的成效不彰而纠缠在取与舍之间。在反思我们曾经熟悉的教学实践时,切不可一刀切般全盘舍弃,也不可夜郎般地孤芳自赏。当然,在深层的反思中权衡利弊、区分正误是应该的,其目的是为了汲取经验,接纳教训,以利于在新的实践中避免缺陷并少走弯路。但绝不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要清醒地区分出哪些是要坚持的,哪些是不切实际、不合时宜之处,结合别人的成功做法,改变自己少慢差费的东西。要学步,自然可以到邯郸,但是,如果把自己原有的东西都否定掉,那就只会是学故失步而无从行走了。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要允许摸索前行,要宽容一时的迟疑,更要宽厚地对待失误。求全责备只会夭折创新的苗头,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学万变,教亦万变。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没有某一种教学策略适宜于所有教学情况,它必须具有灵活性,要依据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可以用同一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同的问题。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