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一代,奔“三”升“中”渐次成为家长。作为父母的80后,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知识有文化、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或享受或遭遇过社会不公,亲历过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潜规则”;是微媒体专家,游刃有余于网络时代即时的、开放的言论环境。随着孩子的入学,80后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共同体,在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之余,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也逐渐产生一些不和谐之声。
案例1:为了让小华能够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对孩子能否真正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心里却没底。于是寻找各种关系,托朋友的朋友,甚至还搭上了职能部门的领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照顾。结果,一些非常小的事也麻烦老师代劳,每次孩子稍有不舒服,就要打电话给学校的XX主任,让主任去通知孩子的老师记得让孩子吃药。虽然班主任多次提醒家长需要让孩子来告诉老师,锻炼自己的能力,但依然故我。一次,班主任因为在校外听课,没有能够及时传达提醒,便颇有微辞,电话至他的熟人处抱怨。
案例2:王老师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直到今天宇航还会经常不做作业。打电话给他妈妈,又是那句“他说昨天没有作业”。三个月前,就清楚地告诉家长:不可能没有作业,即便孩子说的有鼻子有眼,你也可以再问一下老师或者同学。然而对儿子盲目的信任超过了一切理性。昨天,鲜有地接到宇航妈妈的电话,质问:“同样犯错,为什么老师只批评宇航却偏袒他人?”原来午休起来上厕所,见到厕所旁边的班级门口有几本作业本,宇航居然把尿拉在作业本上,理所当然先被其他班级的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通,然后交由王老师处理。被王老师又批评了的宇航认为是XX同学叫他拉的,为什么老师只批评他?事实上老师对两个孩子都单独进行了教育,只不过宇航没有看到而已。
案例3:阿豪的数学老师李老师躺着也中枪了。一日,李老师被学校通知,家长投诉她不改孩子的作业,此事还被家长放上了微博,引起了诸多关注。李老师不乐意了,说我严格的有,但敢说我不负责任的还真没有。马上家访,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家长发现孩子的练习册上有几次作业没有批改,问孩子是不是没有交。而阿豪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被动、懵懵懂懂的男孩,一问三不知,还委屈地哭了起来。家长心痛了,便认定老师没改作业。其实呢,所谓三次没有批改的作业,一次是孩子做错了作业,后来补做,没及时给老师改,两次是课堂练习。家长弄清了真相之后,虽然一再诚恳道歉,并在微博上作了公开说明,但老师的声誉、学校的声誉却受到了影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困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情绪,如果父母与老师能够抓住时机,以此为契机,开展正确的引导,就是一个促进孩子日渐社会化的过程。不是说80后不会做家长,而是说多学习、了解一些技巧,可以使80后家长少走弯路。想从一个自然家长成长为自由家长,不妨试试“一要三不”。
要充分信任。充分信任学校和老师,这是家校合作的基础,也是对孩子开展最有效教育的基础。即便社会有种种黑暗与不公,请相信学校起码依然是一方净土(千万别在此处就嗤之以鼻,因为你似乎就缺少起码的信任)。否定一切,无法立足社会,而你无法改变的现实,又会令自己的心态不良,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不要将自己曾经的不公经历延续到今后所有的经历中,不要扩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态,不要以偏概全。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也要让孩子崇尚真善向往完美。
不偏听偏信。不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辞,孩子所说的往往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对情境背景的描述,即便有,也未必客观。特别是一些懵懂的孩子、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一些被溺爱的孩子,家长一定先了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再作结论。这样,不仅对自己的孩子公平,对别人的孩子、对老师也同样公平。当你不希望自己被不公正对待时,你也别不公正对待他人。别让孩子的不实之词,或者不全之词,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别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