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全力解决创强的资金问题。乳源县党政领导认为,教育创强是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创强在一定时期里、一定范围内、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的稳步提高,教育创强是目前诸多有效发展教育方式方法中的一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随教育创强的提出和实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向了新高,也有效缩小了地区间教育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数字看到党政领导花大力气抓教育的决心:2003年,在年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投入1.3亿元新建了现代化的乳源高级中学;2007年,投入4000多万元择址新建了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投入1280万元改造升级了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启动教育创强以来,全县又投入教育创强经费1.414亿元,重点用于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修、教学仪器、现代化教育装备、功能场室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工程;2008年,推出“资助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农村寄宿学生营养工程”“少数民族学生补助工程”等三个教育百万工程,之后又推出了“边远山区乡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工程”和“教师培训工程”,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下拨500万元,解决贫困孩子上学难、学生营养不足、山区教师补贴、教师培训等问题;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投入近1亿元着手新建乳源第一小学,解决城区学位紧缺难题。特别是新县一小的筹办,在县党政领导率先垂范的带动下,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高效联动,全社会大力支持,从2012年9月4日到11月16日,仅两个月多,就完成了征地拆迁、学校整体设计规划、建设项目招投标等一系列建设前期工作,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是创强前不可能实现的。
用创新管理体制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近年来,乳源县创新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城乡联校行动实施意见》,确立了“统筹兼顾,内涵发展,扶持薄弱,城乡一体”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让优质学校与较薄弱的山区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学校,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构建县域校本教研体系,促进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积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校长聘任制,实行中小学校长和中层干部公开竞聘,全面实施学校工作年度考核,实施校长、教师绩效工资制,有力激活了校长、教师的创造性。
传承文化,民族教育放异彩。走一条“因瑶而特、因瑶而兴”的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是乳源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逐步推进了瑶汉双语教学,组织力量撰编出版瑶语教材《中国乳源瑶族与瑶语》,制定出瑶语拼音表,定期开设“瑶文瑶语师资培训班”,对全县瑶区学校、民族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瑶语培训。同时,还专门设立了“瑶族文化进课堂”“瑶族特色课程及资源开发”等特色校本课程,涵盖“瑶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瑶族刺绣”“瑶族舞蹈”“瑶族民歌”“瑶族传统体育”等内容,受到各方好评。民族实验学校、瑶区学校在每日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瑶族传统文化项目,将反面刺绣、瑶族山歌、押伽、长鼓舞、竹竿舞等项目融入活动中,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