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坝城区教育实施“强”“并”“增”方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强”,就是强化薄弱学校建设。马坝中学原来是一所非常薄弱的学校,为此,马坝区集中财力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配齐了功能场室及设施设备,班班配备了多媒体平台,铺设了塑胶运动场,装备了高标准的图书馆等,使其在硬件上达到优质学校标准。“并”,就是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实质性合并,形成“以强并弱、资源整合,交融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增”,就是在人口密集区和新建住宅区,高标准新建了一所九龄小学,有效缓解了城区小学优质学位不足、“大班额”等问题。通过“强”“并”“增”方略,马坝镇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二元分割格局,实现了公共教育均等化。
其中的最大亮点是采取一校两区捆绑、撤并、区域联动集约化办学等形式,将薄弱学校纳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1)积极探索名校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将新建的九龄小学划归实验小学统一管理,实行一校两区“捆绑”发展模式,实施“同一法人、统一管理、统一师资调配、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实验小学的品牌拉动效应,提升九龄小学的办学层次。(2)重新调整马坝城区小学布局,将马坝城区小学分成四个片区管理。即将九龄小学划归实验小学管理,将田心小学等3个教学点划归城南小学管理;将转溪小学等7个教学点划归曲江三小管理;将马坝新村小学划归曲江一小管理,组成了相互对应、紧密联系的区域联动的集约化办学模式,实现理念、管理、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共享。马坝镇办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有效扩张了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校际发展差距,实现了“填谷造峰”和学校管理效益最大化。
这样,曲江区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二元分割,城区周边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区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可以进入城区实验小学、九龄小学、曲江初级中学等优质学校就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的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如九龄小学1888名学生中,城区周边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1243人名,该校被誉为“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贵族学校”。
真正的教育均衡是内涵的均衡。近年来,各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校园内涵发展实现了一年一主题。2010年是校园文化建设年,2011年是教师素质年,2012年是教育质量年,2013年是教育效率年。本着“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展系列创建活动,全区各中小学校都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涌现了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如:马坝中学打造了“向善、从善、立善”的校园文化品牌;沙溪中学着力打造以“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实验小学打造了“快乐阅读”和“科技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城南小学打造了诵读经典的“书香校园”文化品牌;曲江二中打造了“爱心教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新建九龄小学在继承区实验小学“快乐阅读”和“科技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九龄文化”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