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各地教育创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等地已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梅州、清远等地正加大创强工作力度,河源、阳江、湛江等地也提出了创建省教育强市的目标。
位于粤北的韶关市紧紧抓住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这一机遇,认真总结教育创强工作经验,加快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努力将该市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创强基础:近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市”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人才队伍,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位居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前列,并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全省同类地区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加快全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认为,韶关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有几条经验在全省都有借鉴意义:第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教育。市委书记郑振涛深入学校调研时提出“把最好的地方拿来办教育,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强力推进资源整合,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艾学峰市长多次调研教育,听取教育专题汇报,解决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第二是社会各界和各个部门对教育发展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浓厚。第三是教育部门尽心履职,走内涵发展道路。各级各类学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条主线,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2. 创强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等
第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创强工作。2011年8月出台了《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奖励方案》。2011年9月,市政府召开了教育创强工作推进会。2013年4月,韶关市召开了申报省教育强市工作动员会,分管教育副市长邹永松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财政对教育创强的资金投入,落实教育创强的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教育创强工作的开展。为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教育强县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为提高办学水平,各地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创强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校安”工程、“新装备”工程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全面整治校容校貌,充实设施设备。
如乳源县始终将教育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把抓教育等同于抓重点项目,将教育与全县重点工作一同布置、一同安排、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全县领导干部坚持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联系教育、带头支持教育、带头为教育办好事实事;努力实现“三个人人”,即人人讲教育的情、人人讲教育的话、人人都办教育的事。原乳源县县委书记梁健指出:“关心教育就是关心乳源的明天,重视教育就是重视乳源的未来。”每次下乡,他几乎都要去学校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各种困难。乳源县2012年3月被评为教育强县,比市规划时间提前了两年,韶关市委、市政府给予500万元重奖。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组认为,该县“呈现出领导重视、社会支持、超前谋划、措施落实、效果显著的特点,形成了党政主导、全县动员、主动创强、叠加效应的创强经验,其创强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对老少边穷地区创建省教育强县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武江区建立了四套班子成员、区直单位联系挂钩学校开展创建工作的制度,形成了“党委统筹、政府负责、教育牵头、镇(街)主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强有力的教育创强机制。该区一直把教育创强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作为惠民工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财力、物力、人力、政策等方面予以优先,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主要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