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县将教育创强工作纳入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落实教育创强工作责任。乐昌市实行教育创强问责机制,加大教育创强督办力度。始兴县、仁化县等地高规格召开教育创强工作推进会,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动员、抓落实。
第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教育创强的根本保障是经费投入。韶关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镇财政捉襟见肘,经费投入是制约该市教育创强的最大“瓶颈”。各地在突出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同时,多渠道解决教育创强的经费投入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武江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动社会、企业捐资助学,动员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助教,创强以来共投入1.1亿元用于校舍改造和场室建设。乳源县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新建校舍和学校场室建设步伐;同时,实施教育创强奖励机制,对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镇给予一定的奖励。乐昌市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向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分别用于每个镇创强。始兴县相关部门对教育创强工程涉及的收费作最大幅度减免,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翁源县实行教育创强资金县、镇按比例分担的机制,通过设立教育创强专项资金、政府贴息银行融资以及设立文化翁源发展基金等方式,加大创强经费投入。据统计,2009年以来,韶关市用于教育创强资金达32亿多元,新增校园面积25万余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03万余平方米;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达到2.2亿元,新增计算机室295间,计算机2万台,语音室78间,校园网络86个,教学用电子白板902套,班班通1413间,多媒体专用课室693间,其他功能室996间,纸质图书280万册,常规教学仪器2000万元。
第三,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韶关市中小学布点分散,“麻雀”学校多,办学效益不高。为推进教育创强,该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又确保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乳源县坚持“均衡、规范、和谐”的发展思路,先后投入7100万元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共撤并11所初中、60所完全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曲江区为解决城区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难等问题,投入4000多万元在马坝城西新建九龄小学,并将马坝镇学校分成四个片区管理,打破了以往的招生制度,拓宽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让城区周边农村的孩子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享受城区优质学校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南雄市启动建设教育强市“四大”民生工程建设,投资2.6亿元用于开展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始兴县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工作,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通过为乡镇低年级住宿学生配备生活指导老师,购置洗衣机,在宿舍安装电话,联系公交车接送等举措,使布局调整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整个布局调整工作平稳顺利。
第四,注重办好各类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一方面,积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各地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和富余的教师,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幼儿无园可进的难题。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创建等级幼儿园,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二是全面加强乡镇成人教育。各镇(街)采取挂靠中职学校、与初中或中心小学共享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种养技能培训等多种培训课程,全面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三是抓好社区教育。各镇(街)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民书屋等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此外,各地还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资源,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3. 创强动力: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度认识教育创强意义
在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阐述了教育创强对韶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创建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放眼未来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顺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民心工程,更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
第一,创建教育强市是推动韶关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