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创建教育强市是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教育问题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焦点,创建教育强市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站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高度,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上来,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素质教育的需求。
第三,创建教育强市是建设和谐韶关的重要支撑。教育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由于我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基础教育发展还比较薄弱,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相对较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教育强市创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推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指出:“要认真把握推进教育创强的难得机遇。一是省确定的‘创强争先建高地’目标,为我市教育创强工作注入了活力。目前,我省教育工作的重点已经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转移到实现‘创强(建设教育强省)、争先(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高地(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上,并以此为抓手,统筹全省教育工作,欠发达地区将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二是省的‘双转移’战略,有力助推教育创强工作。省在实施‘双转移’战略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为推进教育创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支持,成为教育创强的巨大动力。在教育创强的过程中,群众得到了极大的实惠,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重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热心资助、慷慨解囊,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积极性,掀起强势推进创强工作的热潮。”
4. 创强方向: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在2012年3月28日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邹永松指出:“教育系统要认真履职,强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省教育强镇、强县是对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方面,还体现在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更应体现在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效益上。它不仅仅要求硬件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现代化,而且对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整体水平。一要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二要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严格按照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评估验收标准。三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全面、公正、客观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四要深入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城乡学校互助工作方案,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五要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营造传承文化、生机勃勃、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各地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资源,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殷切希望。在新的形势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新要求,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对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韶关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创强争先建高地” 的重大战略任务,必将推动韶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加快韶关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