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在拔尖学生培养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探索:
第一,特别重视学校课程的设计。拔尖学生群体除了学科学业成绩普遍较好以外,还有着非常多样化的、具有个性差异的爱好兴趣与特长。要让他们的不同天赋、兴趣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课程。而且,丰富多样的课程,不能是零散的、杂乱的,它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和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形成多个领域的课程体系。例如,我们逐步开发并完善了科技创新创意创造发明、天文教育、环境教育、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技教育课程群;合唱、管乐、弦乐、民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教育课程群;无线电测向、游泳、田径、篮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有中、长期课程发展规划,都有一个教师共同体作指导,都有一批学生爱好者在选修。
第二,特别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知识和能力都是双刃剑,对社会和人类既能产生正面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所以,拔尖学生的培养,要特别注重“以德树人”,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广东实验中学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激扬生命,引领发展” 的德育理念,以活动课程、体验课程、社团课程、心理课程、文化课程为主,建构了“价值导构,内生发展”的“导构·内生”型德育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三高(高境界做人、高质量学习、高品位生活)四优(品德优良、学业优秀、能力优异、举止优雅)”的毕业生。
第三,特别重视学生个性的塑造。这里所说的“个性”,不是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自由散漫,而是指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也就是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也不利于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中学阶段是人的个体意识、独立精神、责任意识、批判精神等素质觉醒和基本形成的阶段,如果学生在一个被压制、被束缚的环境中成长,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个性积极因素就会被扼杀。
因此,在广东实验中学,无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宿舍管理、社团管理、校园管理等方面,我们都努力贯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差异、平等民主”的原则,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辩证地、理性地分析问题的习惯。课堂教学切实做到“启发、探究、对话、合作”。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管理和校园管理,尽力做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尽力做到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因此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第四,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我个人来说,我一直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广东实验中学的十年,我一直致力于把这个理念传输给教职员工,落实到制度里、课堂上和管理中。
广东实验中学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科技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给予教师们充分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根据中学生的知识特点、能力水平和求知兴趣,开设丰富多样的以动手实践、创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并从场地、设备、资金、专业培训等多个方面为他们的课程提供支持。目前,学校已经培育出以“科学大讲堂”“中瑞合作环境小硕士”“天文探究”等为龙头的近20门科技类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又催生出了一批科技类学生社团,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出了日益浓厚的“爱科技、学科技、搞创新”的活跃氛围。自2007年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以来,我校是全国获得金奖、银奖、铜奖最多的学校之一;自2008年参加全国科技创意大赛以来,我校是全国获得金奖、银奖、铜奖最多的学校之一,而且夺得全国最高奖——“未来杯”;自2008年参加全国科技创造发明大赛以来,我校是全国获得金奖、银奖、铜奖最多的学校之一,也是申报专利和获得专利最多的学校之一。这些充分说明,我校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校被授予“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称号。
第五,特别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是一种办学的软实力,它以价值观为核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言行。先进的、积极的学校文化,能激励和推动着师生团结、奋进。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主要起着规划、引领、示范的领军作用。
“十一五”以来,广东实验中学在百年名校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日益鲜明的“以人为本,求实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