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文化定位和文化引领上,我们采取了“四个重”的方法——重内涵、重活动、重环境、重榜样。
重内涵:我们认为,学校文化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几处摆设,作为价值观和理念,只有当它已经渗透进师生思想观念、言谈举止,蕴含在学校的管理方式、典章制度里,彰显在师生的发展成就和综合素质中时,才能称得上是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可识别性的、可持续性的“学校文化”。在“爱生乐教·合作钻研”的教师文化培育上,我们坚持不懈的以多种形式开展师德教育,强调“爱生”“敬业”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建设团结合作、学习研究、互助共进的备课组、科组、年级组,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教师论坛”“同课异构”“专家讲堂”“科研引领”“校外培训”“职业规划”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培养越来越多的名师和专家型教师。在“勤学向善·团结奋进” 的学生文化培育上,我们同样采取了发挥集体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优秀的集体中成长的策略,通过学科渗透、教师引导、团队建设、班级建设、宿舍管理、社团发展、活动促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在“科学民主·务实高效”的管理文化培育上,我们建立了扁平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身先士卒带头示范,建立民主评议制度、实行能者上庸者下。
重活动: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学校每一次重大活动。充分挖掘和发挥升旗礼、开学礼、散学礼、十八岁成人礼、五四青年礼等仪式的教育作用和凝聚作用。让每个隆重庄严的庆典活动,烙上深刻的省实印记,成为难忘的回忆,铭刻在每个学生心里。精心办好体育节、读书节、社团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传统文化活动,以及其他丰富多样的校内外活动,突出自主参与、团结合作、多元创新、健康向上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保障他们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重环境:加强学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营造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和创新校园,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和显性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创意布置和墙体宣传,创设和谐温馨、富有特色、彰显个性、导向激励、警醒提示为内容的先进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校园文化。
重榜样:通过校内刊物、广播电视、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模范教师、优秀学生、和谐宿舍、优秀团队。大力提倡爱国爱校精神、乐教乐学精神、求实创新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
第六,特别重视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中学生拔尖群体的成长,需要有一支优秀教师团队加以指导和培养。教师们必须具备爱生、敬业、创新、团结、合作、钻研等优秀品质,必须拥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学科知识、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高效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建立这样一支优秀教师团队,“正确的观念、优异的能力、高度的责任”,三者缺一不可。我校通过园丁工程,包括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思想先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善于科研、敢于创新” 的优秀教师团队,学校现有在职特级教师6人,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56人。
记者: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背景下,广东实验中学既有被世人视为应试教育的高升学率,又有国内外艺术、体育、科技竞赛的众多大奖,学科教学和兴趣培养如何有效融合?
郑炽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实施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健康而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我们确实面临着困难多、阻力大的严峻挑战(包括观念的挑战和体制的挑战)。但是,真正的教育改革者、真正具有道德良知和责任感的校长、教师,一定能克服困难,冲破阻力,尽力而为。近十年来,我们进行了素质教育探索实验,致力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的课程设置,转变学科的课程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转变教育的评价方式。近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体育促进学生健康,以艺术培育学生情操,以科技开发学生能力,逐步形成了体育、艺术、科技三大享誉国内外的特色教育品牌,走出了一条适合广东实验中学实际的素质教育新道路,实现了学科学习和爱好、兴趣、特长培养的合理兼顾、相得益彰乃至相互促进、有效交融。
第一,“以人为本”,是实施特色教育的重要理念支撑。广东实验中学之所以会将 “以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拔尖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