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积极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
2005年至今,我校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用于改造校园信息化建设。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和交流。
2. 专项经费保障活动开展
对科技教育经费专门立项(活动、培训、奖励),并将科技经费列入学校财务预算,专款使用,专门审批,做到保证资金使用,保证科技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3. 专门场地提供科普场所
在市、区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功能室、制作室、展览室,添置了大量的资料、设备和用具,同时也将市科技馆、华大基因、留学生创业园、仙湖植物园、西丽动物园、怡景动漫、观澜版画村等科普基地列为我校科技活动基地。
4. 专门时间开展科技活动
在我校,科技兴趣活动周周有,科技科普知识讲座月月有,科技节年年有。每周一次校园广播科普科技知识节目,每周周五下午第四节开展全校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普周、科技竞赛周、科普夏令营等活动。
四、搭建平台,丰富科技教育内容
积极推进具有观中校情的科技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不断追求科技教育的新发展,开创科技教育新局面,注重科技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活动化以及兴趣化。
1. 内容多样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开展科技活动。
有计划地开展了科普讲座。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身边、社会生活中的科技知识,我校经常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给我们的学生开展科普讲座,普及科学知识。
有目的地开展了参观考察。我校多次组织学生到市科技馆、华大基因、留学生创业园、仙湖植物园、西丽动物园、怡景动漫、观澜版画村等科普基地参观考察,大大地增长学生的科学视野和见识。
有成效地参加了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动漫创作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决赛漫画创作项目中,我校荣获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外出交流。例如,2011年11月我校以吴润、丘晓霞、陈舒欣同学组成的课题组参加了“2011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活动”并提交了研究论文,通过让我们的学生和院士专家学者们面对面交流,探讨有关问题,从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2. 课程活动化:科技与生活相融合,培养创新思维。
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从2006年起,我校将每年都开展“科技活动周”。学生在科技周可以参加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观察日记等项目等。在不同的年级段开展相应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动手能力,激发无限创意。“科技活动周”的举行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增强动手、动脑以及创新能力。
3. 社团兴趣化:普及型与扩展型结合,点燃兴趣火花。
学校现有课内外科技兴趣小组10多个。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充分满足了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火花。
学校各科技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类型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学校分年级段设立了科技创新、智能机器人、数字媒体(含DV创作、摄影、摄像、电脑制作等)、无线电测向和制作、海陆空三模科技活动训练小组,10位科技辅导员定点定时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践行科技教育“学用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