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通常由于小组任务目标指向不明、领袖的领导力相对较弱、分工不明确、组员参与较低等问题,导致团队合作效益受到制约,这种缺乏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引入导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以“异质分组、导师监控、互助竞争、评价指导、共同进步”为基本特征的导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导师的引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导航。导师的引入形成全员德育的氛围,践行我校“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教育追求。
一、导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德育追求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家长自身的素质问题,大多数家长已不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班主任要面对全班五十多名同学,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个性化服务和指导。我们引入导师为学生成长引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竞争能力,让学生感悟责任、荣誉,提升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德育实践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是合作和竞争,而现今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合作意识不浓。每个人都客观存在优势和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强调“荣辱与共”“先进帮后进”,组内互助,同学们共同成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给了一个学生学习和实践团队合作的机会,也给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组间竞争的实践活动机会。合作学习过程既是学习过程,更是培养合作、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
2. 缩小团队规模,让责任意识成为自我诉求
有研究表明团队规模越大,个人责任感越差。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由于规模太大,50人的团队缺少一名同学的参与对团队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只有7-8人的规模的学习小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为学习小组做出贡献,在小组活动中自觉形成责任意识,让责任意识成为自我诉求。
3. 构建考评机制,让自律意识保障自主追求
组建学习小组,强化团队评价、过程评价,构建集学生德育常规、课堂学习(包含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多元指标)、课后辅导等多元指标的于一体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形成学习型团队,营造学习氛围,提升“自律和他律”意识,形成自律习惯。实现由“我要管理”向“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转化,有效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4. 强化团队表彰,让集体荣誉成为共同追求
学生不缺荣誉感,缺少的是自已主动参与而收获的荣誉,这样的荣誉才能内化为成就而感动激励自已,影响他人。缩小团队规模,引入组间竞争有利于提供大量机会给学生去争取集体和个人荣誉。在表彰中注重团队表彰,淡化个体表彰。每月定期组织一次表彰,让受表彰的学习小组整个团队在全级组师生面前走红地毯,领获奖证书。团队表彰的过程成为学生心中追求和骄傲,全体参与追求共同(团队)荣誉成为小组的共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