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了“对话”这一课改理念。而“理答”,就是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式有三问(探问、追问和转问)、重复及无语。然而,在“以读为本”的课改风向标的影响下,课堂提问成了教师慎之又慎的教学手段。不少教师在公开课、示范课上害怕“问”,回避“问”,甚至刻意以“读”代“问”,以“小组讨论”代替“个体回答”,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严重弱化,“理答”作为课堂上师生对话的一种存在方式严重缺失。其实,提倡“以读为本”与重视“问答对话”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教师的提问是否得当,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发展。下面以教学《长城》为例,结合理答中“三问”的运用策略,谈谈我对课堂提问的几点看法和经验。
一、探问——只缘身在此山中
探问,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片断一】理解《长城》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课文插图)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很长。
师:你答到了点子上了。(板书:长)有多长?
生:一万三千多里。
师:这一万三千多里到底有多长,能说具体些吗?
生:……
师:(笑)不用紧张。(出示课件)看, 1里等于500米,一万三千多里有多少米长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请看屏幕!
生:6500000米!(学生忍不住惊呼起来)
师:(出示地图)看,长城东起山海关,终点到嘉峪关,途中经过了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好几个省市。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经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全班学生再一次惊呼)
生:老师,我明白长城有多长了!我原先怎么也意想不到,长城居然有那么长!
师:把你此时此刻感觉到的大声读出来——
生:(朗读)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真是由衷的感叹啊!
生:(激情朗读)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条沉睡的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太好了!咱们一起读——(学生们有感情地齐读)
人的思考有时间过程,当学生的作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要根据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问题,通过背景资料补充、关键词语提示、相似情景比较等辅助教学手段把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次作答。这样的探问方式,能达到对问题切实、优质的解决。
二、追问——为有源头活水来
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的一些问题。追问一般倾向于同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入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片断二】理解第三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一边读第三自然段,一边琢磨体会,现在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时很艰难。
师:对,修筑长城非常难。同学们,请你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很艰难呢?(生认真读)
生2:我从“一步一步”体会到的,那时山非常陡峭,他们又要背着山石,他们每走一步都很不容易。
师:多么艰难的一步一步,你还能不能联系这句话中的其它词语,体会这“一步一步”的艰辛?
生3:我从“两三千斤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