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两三千斤重,比我们全班四十个孩子体重的总和还重,多难搬啊!
生4:我从“数不清”读出“一步一步”的艰辛,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数,数不清的条石怎么搬上来的呢?
生5:我从“陡峭”看出了“一步一步”的艰辛。条石特别重,在平地上搬已经很不容易,山还很陡峭,人很容易滑下山去。
生6:我从两个“没有” “一步一步”的艰辛。没有车,没有起重机,就靠劳动人民的肩膀和手来搬条石,十分的艰难。
师:没有车,没有起重机,举步维艰,修筑长城真是难以上青天哪!来,把我们的体会送到这句话中。(全班齐读)
追问往往在一个点上展开,层层剥笋,深挖人文和语言的核心!学生在体会句子时候,往往喜欢直奔中心,没有真正的感受。教师都希望学生的回答能切中要害,然而更多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教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问题,逐渐明晰了思路,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难”。这种追问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专注学习活动,不断深入了解课文,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是老师自身对文本细读的体会,也是教学机智、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
三、转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问,当探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就会出现转问,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个学生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片断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你读得真有感情,能说说你读中的体会吗?
生1:我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修筑长城很艰难。
师:说得不错。你还能说说,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修筑长城的艰难吗?
生1:……
师:刚才你已回答得挺不错了,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
生1点点头坐下,认真倾听。
生2:我从“才”字体会到,修筑长城是多么的不容易。
师:你很会思考。是呀,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这万里长城才筑起来了!
生3:我从“多少”这个词体会到,修筑长城十分艰难。
师:为什么?
生3:因为这个词让我想象到无数的劳动人民倒在长城脚下。
师:你很有见解!你们还从“多少”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生4:我从“多少”体会到这两千多年来,长城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师:好沉好沉的“血汗和智慧”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一块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砌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铸成的。这里面有多少汗水,多少鲜血,这里面有多少生命!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饱含深情)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些关键性环节上,教师需要凭借教学语言,形成一种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片断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表达,并因势利导,运用“转问”的方式,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品味出语句的特色,读出了语句的情感与深意,同时也学习了品读语言的方法。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