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韶关创建省教育强市的状态渐入佳境。2012年3月,韶关市武江区和乳源瑶族自治县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成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县(区)。始兴县、曲江区、仁化县、浈江区4县(区)从2011年开始,按照二类地区教育创强新标准调整创建规划,全力冲刺,于2013年上半年分别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区)”称号。
在韶关市率先实现教育强县(区)的地方,各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现了量的提升,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 2013年,攻坚年。
2013年,韶关全市教育创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13年4月28日上午,韶关市申报省教育强市工作动员会在市政府召开。按照规划,2013年南雄市、翁源县要通过省教育强市(县)督导验收,12个镇(街道)要通过省教育强镇(街道)督导验收,9月份韶关市要完成省教育强市申报工作。新丰县、乐昌市两地教育创强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高,决定提前一年于今年9月申报省教育强县(市)。
2010年,时任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郑振涛在进行教育专题大调研时提出要“把最好的地方拿来办学校”,这个承诺,现在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韶关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镇财政捉襟见肘,但是,如今的各县区、各乡镇,不仅最好的地方用于办学校,而且最漂亮的地方也是学校。韶关市教育创强整体启动、分步达标的策略正在成效凸显。
二、创强重大事件表
创建省教育强市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系统的工作,正所谓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只有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在千头万绪中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韶关市教育局林炜东副局长在2011年“教育创强”和“校安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韶关市“教育创强”工作必须和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教育、学校管理、“校安工程”等方面工作相结合,做到全面统筹、整体推进。
纵观韶关市几年来的教育强市推进路径,全市以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为重点,集中主要财力、主要人力和主要精力,有条不紊地各个击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整体工作破浪前行,粤北的山里孩子越来越多地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地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1. 以建设城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案例一:过去,仁化县只有1间公办幼儿园,5间基本符合办园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幼儿园多数规模小,园舍比较陈旧,设施简陋。面对这一现实,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学前教育领导小组,县分管教育领导任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共同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重任。按照“公办、民办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的方针,该县提出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制定实施学前教育的政策规定和发展规划,各部门统筹规划,齐抓共管,贯彻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目前,该县有幼儿园3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3所,民办幼儿园20所。学龄前3-5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0%,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成为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改革试点县。
仁化县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韶关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缩影。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教育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创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韶关市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韶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多元投入、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努力构建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加强城区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以此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村学前教育是韶关市较为薄弱的一环,为此,韶关市坚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原则,按照规范化幼儿园的要求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加强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全市学前教育步入了更有活力的境界。仁化县、始兴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首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仅2011年上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