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很多中学都会举行英语配音大赛。一般每个班组建一支参赛队伍,在一些英文原版电影里挑选10-15分钟的经典桥段进行排练。他们从网上或DVD里下载电影台词,然后模仿电影主人公的表情、语音语调对电影进行配音。英语配音大赛一般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教师评委选出最具实力的几支队伍进入决赛。全校师生一起观看决赛,最后由教师评委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出最优秀的队伍。一般胜出的都是模仿效果最好、最接近原版电影声音的那一队。
一、现时配音大赛的弊端
现时配音大赛主要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的理念。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形成语言习惯,学习者通过模仿、记忆和强化习得语言,因此学生应该在创造中习得属于他们自己的英语。可是英语配音大赛并没有提供让学生自己创造英语的机会。
配音大赛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而这种学习方法在人类认知学习中处于最低级的阶段。真正的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高级别的认知过程当中,因此,有必要把配音大赛向理解、使用和建立关联等高级别的认知学习方面推进。
让学生用英文为英文电影配音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真实的观众喜欢的是原版的英语电影,有谁愿意退而求其次看由中国人配音的英语电影呢?因此,这样的配音大赛缺乏真实的观众欣赏。没有真实的观众,学生参加配音大赛的作品只局限于比赛,比赛完了,没有学生能主动地再模仿电影进行配音,这样的比赛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配音大赛强调的是结果,而学生在准备配音大赛中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样的比赛跟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把大赛的任务直接布置给学生,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学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比赛只能是昙花一现,它不仅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英语学习机会,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因为最后获胜的队伍只有那么几支,大部分没有获胜的学生既没有荣誉,也没有发现自己在准备过程中的收获,更没有他人肯定他们的付出过程。
二、如何改革
要让配音大赛这个传统的英语活动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就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让英语配音大赛更具现实意义,把中国的电影配音成英语,那么大部分外国人,包括不会阅读的外国人都能欣赏,这样的配音大赛就有了真正的观众,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改革还有以下四大好处。
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当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为中国电影配音时,这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输出。当遇到他们不能翻译的东西时,他们就会注意到自己学习的漏洞,可以及时补救。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检验着自己对英语运用的假设,通过不断的探讨和试误,能不断更新自己使用英语的假设,使自己的中间语(interlanguage)更接近目标语。有意义的输出还能使他们对英语学习进行反思,使自己不断进步。
电影能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语境。通过为中文电影配音,学生能把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融入到电影的对话当中,而且这种交流是很真实的生活对话。当学生参与电影配音时,他们已经把自己代入了电影的角色,用英语进行自然的沟通和交流。下次当他们真的有机会跟外国人交流时,他们会更容易获取曾在电影配音中运用过的知识。
为中文电影配上英语台词,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甚至能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建立关联,这在认知学习当中是处于高层次的。这样的配音大赛就起到了锻炼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层次的作用。
当学生把中文电影配音成英文时,他们其实在进行发现式学习,通过比较分析母语与英语的异同,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和发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除此以外,学生还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进行合作式、分享式的相互学习,他们共同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并化作语感。
三、建立英语配音俱乐部
英语配音俱乐部是以任务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活动主体,辅以教师的指引和帮助的英语学习型俱乐部。从任务设置来看,俱乐部负责教师可以根据Willis(1996)的任务型教学框架进行活动设计(如图)。首先挑选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电影桥段,对内容进行引入,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