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案例二:创强以来,曲江区累计投入教育创强资金约1.5亿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一是升级改造塑胶运动场8个,新建和改造标准运动场5个;二是新建或完善理化生和科学实验室76间,新装计算机室22间、新添置学生计算机1100台、教师办公电脑394台,新装多功能课室12间,语音室18间,新装课室电教平台509个;三是新建音乐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和图书藏书阅览室各18间,新增图书20多万册以及常规教育教学仪器一大批;目前全区各中小学都加入了韶关教育城域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已装备了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教学平台”。
在韶关市,像曲江区这样大手笔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县区、街镇比比皆是,这已经成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常态。近年来,为实现教育创强目标,韶关市以规范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以镇为单位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按省级标准提升教育整体实力。各县(市、区)根据建设规划和申报验收规划,不断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各项资金的统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投入,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三室一场五有”工程为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截止 2012年底,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3.6%
在开展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韶关市将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序推进。各县(市、区)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仁化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浈江区等县(市、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都达100%,从根本上消除了基础教育薄弱学校,创办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的示范学校。全市中小学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高,为教育强市的实现夯实了硬件基础。
3. 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案例三:始兴县地处粤北山区,全县原有中小学112所(含村级分教点),点多面广,“麻雀”学校多,办学效益不高。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加快创强工作,该县积极开展了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全县撤并各类学校61所。在布局调整中,始兴注重县、镇、村、学校“四级联动”,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想方设法解决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全县的布局调整工作平稳顺利,做到无信访、无上访、无群体事件发生。
同时,始兴县积极推动城乡联动,力促均衡。创强以来共选派160多名优秀年青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使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积极开展“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城镇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一帮一”活动。不断坚持和创新“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观摩交流活动。组织优秀教师、优秀课例深入农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近三年共组织送教下乡活动30多场次,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和始兴县的情况一样,就全市层面来说,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面貌差距较大,是韶关市在创强之初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年,韶关市根据广东省的部署,结合本地义务教育发展实际,明确到2012年底全市10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10个县(市、区)将全部进入全省100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行列。各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时间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为2012年,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南雄市、仁化县和始兴县为2013年,翁源县为2014年,乐昌市和新丰县为2015年。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韶关市一方面通过认真调研、科学规划、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消除薄弱学校,增加优质学位,解决了部分边远学校办学规模小,功能场室不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专业教师相对薄弱,素质教育难以开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全市大力进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