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克服学生预习的盲目性,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案导学有利于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其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教学模式起于学案的编制。如何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思维,学案的编制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导学案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按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导学案”的编写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时的内容、时间的把握上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学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双基”内容的课时,设计时要将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建立过程、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应用方法、单位等体现出来;在学习技能上,通过学案指导学生从相关信息中抽取知识点及关键词,找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练习侧重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对实验探究为内容的课时,学案编写时侧重通过学生预习,弄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要观察的现象、实验注意事项、数据的处理等,练习侧重于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使学生熟记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二)导学案结构体现认识规律。导学案从结构上应包含以下板块:①课前预习引导板块;②归纳整理知识板块;③检查学习效果板块;④学生自学的疑问板块;⑤评价板块。上述板块反映了认知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从而使“导学案”表现出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三)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及作用
1. 课前预习的引导部分要详细列出要求课前阅读的书目、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