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语文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简洁的引导、高效的练习引起各位语文老师的注意。随之而来的争论也此起彼伏。有的主张废弃学案,认为用上学案语文课便没了语文味,倒像训练课或练习课。有的认为,用学案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把一些相应知识点落实到位,提高应试成绩,应该用。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分歧,关键不在于学案当用不当用的争论上,而在于议论者思想背后的教学理念。
主张废弃学案论者最忌讳的是语文课堂上出现训练二字,仿佛只有满堂悟、满堂合作和探究才算是纯正的语文课,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殊不知,这样的语文课却严重缺失了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所应具有的工具性这一特点。“语标”有言,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