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调查577名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组织环境的主观评价和组织承诺状况,建立了民办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对教师组织承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民办高校的内部环境会对教师组织承诺的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维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外部环境仅对教师组织承诺的继续承诺维度产生较弱的影响。民办高校应着力改善学校内部环境,通过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组织环境
一、引言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可以动员社会的力量办一点民办高校,作为现有高校的补充”[1],此后民办高校由“严格控制”到“鼓励举办”,逐步掀起了民办教育的热潮,我国的民办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二条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指出,应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第四十三条中也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2]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这也说明民办教育是政府积极推进的事业之一。[3]教育部2015年将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并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在民办教育的各种层次和类型中,民办高校具有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功能,是民办教育的主要类型,发展民办高校同样成为发展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方面。根据教育部官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民办高校的办学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总体呈稳步发展趋势,民办高校数量近几年每年增加20所左右,至2013年已有426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高校。[4]但近几年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自2008年至2012年,由于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下降,总体生源数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招生人数的大幅减少,民办高校遭遇到了招生寒流,有着牛津模式的职教新城规划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在2009年学生数减少近一半,连续几年民办高校的招生出现较大缺额,生源减少,报到率不高,民办高校发展的恶性循环已经开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学生生源不足,民办高校如何把握发展机会,形成能够与公办高校竞争的品牌优势或办学特色,将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任务。教师作为高校的核心资源,是决定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民办高校优秀教师的缺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成为了民办高校发展的障碍因素,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特殊的职业身份,虽然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但却不具备公办高校的事业编制身份,其知识型的身份特质和高自主性的职业特征降低了对高校的归属感,消极背离的工作态度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
收稿日期:2015-03-16
作者简介:王瑞文,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天津/30013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非营利组织特征的民办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研究”(13YJA88008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