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对广州地区8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参加网络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组织对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产生深刻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消极的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组织提升大学校园的文化传承创新力,应该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多元化通道,在大学生网络组织中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强化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文化输出功能,提升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关键词:网络组织;校园文化;影响;对策
大学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任,而且也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当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空间、地域限制,而且以其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的及时性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QQ群、论坛、博客等为代表的各类网络组织应运而生。这些网络组织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组织参与模式和组织实践方式,进而在深层次上改变着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模式。那么,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组织行为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一)文化和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宽泛的概念,根据《辞海》的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单理解,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东西都可称得上是文化。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和庞杂,关于文化结构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分法。两分法,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分法,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多要素的分法。
根据广义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可以界定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创造或生成的精神气质、行为规范、物质设施的总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它贯穿于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以及体现于学校的物质载体中,形成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特有的为人为学行事风格和审美情趣,构成一个学校独特的符号象征系统。
(二)网络组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全国各高校校园日益普及。特别是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几乎使得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了随时随地接触网络世界的机会和条件。大学生交往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班级、专业、社团、学校等正式组织的界限,出现了跨班级、跨专业、跨学校、跨城市甚至跨国界的结群组织形式———大学生网络组织。即以网络技术为沟通中介,因学习、工作、兴趣或个人特殊需要而与网络中其他个体结成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集合体。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柯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硕士。(广州/510641)
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批准号j2xcD211869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