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对于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而言,参加网络组织已经成为其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利用QQ群和论坛等网络媒介,广泛参与到虚拟社区的组织化生活当中,由此满足自身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规模也是现实情景中的学生社团组织难以比拟的。通过网络组织这一宽广的交流平台,大学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发展了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增长了知识和见识,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网络组织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身体以及是非观念。
三、对策建议
(一)搭建虚拟与现实相互联系的多元化通道虚拟性是网络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大学生如果长期沉浸于网络组织而不能自拔,就很有可能产生自我封闭、排斥现实的严重精神问题和行为问题,从而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力的提升。但是,也不能因为个别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组织而“一刀切”地阻断广大学生与网络组织之间的联系。那些将互联网消极影响扩大化,采取极端化措施、非人性化手段阻止学生上网的强制性命令,本质上是犯了将“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的错误。比如,现在一些高校为了防止学生沉溺网络,采取断网的“一刀切”政策,可能的结果就是在阻止1个学生沉迷网络1小时的同时,也耽误了千百个学生上网学习知识的宝贵时间。
从本次调查来看,大学生网络组织其实并不是完全虚拟化的,比如QQ群,实质上是现实社会中的亲缘、血缘组织在网络中的延伸。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虚拟空间中的组织化生活了,他们在积极地开展线下集体活动,这就把虚拟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化“现实化”的转变。为了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与距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实体社团组织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和技能,有了这些意识和技能之后,他们参加网络组织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同时,可以尝试实体社团组织的网络化拓展之法,实体社团组织成立之后,再进入网络空间,通过扩充网络会员来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组织。实体社团组织成立之后,也可以尝试实行网络组织的注册登记制度,这样,这些社团组织就兼具了现实和虚拟两种特质,更加有利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法制化管理,建立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为促进网下活动提供支持。从本次调查来看,只有11.2%的受访者赞同“网络成员之间会相互信任”这一说法。正是由于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缺乏基本的人际信任,所以才大大降低了网络组织成员在现实中开展集体活动的可能性。因此,应该加大网络监管,营造充满信任感的网络组织环境。
(二)挖掘、培养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
现实表明,意见领袖在网络组织的发展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中的活跃分子,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论将众多的网友集中在一起,有时候还可能促成一些集体行动。因此,要扩大网络组织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影响力,着力点之一便是挖掘、培养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目前,对于大学生网络组织而言,意见领袖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校的大学生,二是大学老师。
大学生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一大来源是在校大学生,但是目前他们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普遍没有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网络意见领袖主持网络组织行为的积极性主要靠自觉,想多为他人作贡献的就积极一点,不想多为他人作贡献的就不积极,有些大学生网络组织,在意见领袖毕业之后,由于物色不到新的意见领袖,就解散了。因此,针对这些情况,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介入,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网络组织不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大学老师也应该更多地加入到大学生网络组织意见领袖的队伍之中。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往往代表着“现代”、“流行”、“新潮”等寓意,传统文化元素在网络组织中的地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