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喀琉斯之踵”意指即使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中国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体系自2007年实施至今,在解决贫困生就学、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作为开展资助工作前提的贫困认定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由于贫困本身的多元性与标准的多样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模糊性与调查的困难性、人类动机的内隐性与表现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性与建设的艰难性,贫困认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关键词:贫困;居民收入;动机;社会信用体系;贫困认定;高校
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Heel),原指阿喀琉斯的脚跟。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她的母亲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脚跟因为是其全身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所以是其唯一的弱点。今天,人们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中国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体系自2007年实施至今,“奖”、“助”、“贷”、“勤”、“减(免)”、“补”、“偿”等各项资助措施已近乎全面而完备,在解决贫困生就学、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作为开展资助工作前提的贫困认定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贫困认定已成为现行帮困资助体系的死穴。认定依据不够确切、困难申请动机多元、困难程度难以衡量、真假贫困难以辨别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资助工作,且长期无法得以解决。遗憾且无奈的是,现行高校帮困资助体系依然在这样的前提下继续运行。那么,贫困认定缘何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贫困本身的多元性与标准的多样性
贫困原本就是一个历史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的概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价值观念对贫困的认识和感知是不同的。对于贫困的认识和感知是多元、多角度的,有社会学上的贫困,经济学上的贫困,政治学上的贫困,以及伦理学的贫困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是货币和实物收入低下的表现。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贫困是机会和能力的剥夺,实质是公民权利和能力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他们不仅在经济收入方面被“社会剥夺”,而且在就业、教育、发展机会、健康、生育、精神、自由等个人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权利也被“社会剥夺”。[1]什么是贫困?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定性和准确的定量。
关于贫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标准,标准也分为不同层面的标准。国际贫困标准(InternationalPovertyLineStandard)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197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其成员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一标准成为被广泛运用的
收稿日期:2015-01-26
作者简介:徐丽红,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上海/201701)
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政法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第五批)“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精神培养机制研究———高校资助工作合理性理论视角”(2015XQN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