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性和建设的艰难性
动机是内在的,其“善”与“恶”仅仅是就其所产生的行为效果而言的。如果有外在的约束机制,那么不良动机自然会因为受到约束或消失或遏制或转化。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不良动机顺利得以产生行为效果。
传统中国社会礼法合一,礼治天下。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长达数千年的超稳定制度结构。然而,作为“礼”应有之意的“诚信”,在现代社会却严重缺失。在贫困生认定中,有对贫困生如实提供材料,不得弄虚作假的要求,有对相关部门审核学生所提供材料的要求。但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有关部门,都存在未能自律践行诚信的情况,且都没有因为未履行诚信而承担应有的责任。由于缺乏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信息审核和甄别机制,缺乏应有的责任承担和处罚机制,学生能够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负有审核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责任的居委会(或村委会)以及街道乡镇社会救助所(或乡镇民政部门)未严尽审核之责,便加盖了代表权威的公章。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现行高校帮困资助体系下“假贫困生”现象尽管不多,但始终无以制约。正如学者所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之所以有些人成了‘贫困专业户’,而有些人盼望的‘雪中送炭’始终来不了,是因为学生的机会主义或侥幸心理,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贫困生贫困状况缺乏相应的信息甄别机制,或者对提供虚假贫困信息的学生缺乏相应的惩罚手段所致。”[7]
“社会信用问题产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它是熟人社会到现代原子化社会变迁的‘时代副产品’。”[8]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关系以及人与人的信任建立在血缘、地缘、姻缘等基础上,信息是透明的、对称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虽然也对社会信用产生冲击,但“当时中国所采取的全能型政府体制,基本上维持住了传统社会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9]。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解体,人与人在交往中开始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遭遇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困境。“碎片化的社会带来的是传统信任的缺失,面对日益频繁的商业交往,血缘、地缘关系建立的信任关系日渐式微,这就为社会信任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10]
信用体系是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其成熟度是国家文明与社会现代化的标志。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国家信用机制,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但从目前中国来看,阻碍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这一进程的真正障碍在于未能实现对权力的约束,未能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在上不在下,在道不在技,在权力而不在权利。当政府自身失信于民成为最大的问题之后,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无法破题。”[11]
对于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性,有学者如是说:“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12]但鉴于贫困本身的多元性与标准的多样性、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模糊性与调查的困难性、人类动机的内隐性与表现的复杂性、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性与建设的艰难性,贫困认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参考文献:
[1]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
[2][3][4]朱勋克.社会救助的立法架构及法律规则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11).
[5][美]R.M.亚当斯.动机功利主义[J].姚大志,姚得峰,译.世界哲学,2011(1).
[6]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构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
[7]汪柱旺,肖建华.高校贫困生解困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1).
[8][10]张卫,成婧.协同治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
[9]翟学伟.诚信、信任与信用: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演进[J].江海学刊,2011(5).
[11][12]唐吉伟德.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4-03-10/content_11368087.html.2014-03-19.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