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同级类差”与“同类级差”视角对地方本科高校与部属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突出高创新型和高应用技能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以应用为目标导向,应用以创新来提升层次,并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制约人才培养转型目标实现的因素:转型发展战略路径误区、大学生功利主义学习倾向、“双师型”师资培育路径不清晰、校企合作共赢理念没有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等五个方面,据此提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育的策略,包括明晰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路径,提升学生短期和长期发展的感知价值,“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构建校企双赢合作关系,构建动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同级类差;同类级差;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
一、引言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指省属高校和省辖市属本科高校,从行政归属区别于部属本科高校,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承担大众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为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国家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发展战略,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能型发展,形成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应用技能型人才成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关于如何推动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学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转型动力的分析。如顾永安(2010)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高等教育大发展,使学校具备转型的基本条件,形成转型的内生动力;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形成强大外驱力。[1]二是转型模式分析。如余锡祥(2014)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既要“形而外”转,即办学模式转;更要“形而内”转,即办学内涵转。如果只是外延转,是一种形式,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内涵转———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教育方式创新,评价模式改革,教育质量提升,办学特色突显,才是转型根本目的。[2]三是转型的路径依赖分析。丁奕(2014)认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锁定表现为功能性锁定、认知性锁定和政治性锁定。要破解这一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中央及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转型地方高校的发展,包括为产学研教育提供法律法规保障、为转型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强化省级统筹、真正做到简政放权。[3]笔者认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型,必须从高校的层级与类别中深入探讨。
收稿日期:2015-03-16
作者简介:赖明谷,上饶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柳和生,东华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和清,上饶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管理学博士。(江西上饶/334001)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同级类差’与‘同类级差’视角中的教学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Y145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