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型,应根据高校之间的层级类别关系进行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相对于部属高校,地方本科高校与他们处于“同级类差”状态,即人才培养处于同一层级上,都培养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但在类别上存在差异,部属高校以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重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服务于研究能力提升,以理论创新为导向。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以应用技能型为目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服务于知识的应用,以应用创新为导向,创造性地将知识服务社会,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两者共性是人才培养的本科层级相同,区别是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地方本科高校与他们处于“同类级差”状态,即在人才培养类别上,都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在层级上存在差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偏重于理论知识应用,在应用中传承知识及模仿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应用中创新知识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两者共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是应用创新能力与应用传承能力。这样,从创新水平和应用技能水平两个维度,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可以从四种水平中选择:即低创新水平和低应用技能水平(双低型)、高创新水平和低应用技能水平(一高一低型)、低创新水平和高应用技能水平(一低一高型)、高创新水平和高应用技能水平(双高型)。双低型人才培养显然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水平的失败;高创新水平和低应用技能水平意味着人才培养定位重心偏离,忽视自身人才培养的类别差异;低创新水平和高应用技能水平意味着人才培养忽视自身人才培养的层次水平;高创新水平和高应用技能水平才是有效考虑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特征和类别特征,因而具有可持续性。当然,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考察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中,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发展,传统产业要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需要大量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创造市场需求动力。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突出高创新型和高应用技能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以应用为目标导向,应用以创新来提升层次,创新使人才培养具有“顶天”目标,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立地”目标,“顶天”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力,“立地”增强学生现实适应能力,才能避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错误倾向。正如刘振天(2014)所说,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要克服三种倾向:一是传统主义,即抱住传统学术理念和模式而拒绝向应用型转型;二是迷信主义,即把应用型、技能型和职业型转变的作用无限夸大;三是实用主义,把本科教育等同于职业技能训练,忽视本科教育基础性、长远性和全面性功能。[4]
三、“同级类差”与“同类级差”基础上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转型要紧紧围绕高创新能力和高应用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展开。但创新能力与应用技能培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短期功利性特点,培养过程具有灵活多变性,当某一应用技能不适合需求时,学生可迅速调整。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持续性特点,需要在某一领域积累知识与经验,培养过程具有一定刚性。正确认识两种能力关系,促进创新性应用技能发展,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存在制约人才培养转型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误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误区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第一,借助政府行政推动与市场需求推动转型,忽视科学规划政府和市场力量。一方面,政府拥有广泛发展资源,影响高校发展机会。尤其是对地方本科高校,多数是省市共管且以市为主,对政府依赖较大。从政府中获取资源,可以加快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获取更多发展机会,但也可能导致盲目发展及发展行为短视,导致发展的功利主义倾向,追求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忽视发展的科学规划。姚荣(2014)认为,当前我国本科高校应用技术转型政策表现出行政管控的制度逻辑,以政府行政力量驱动和诱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5]另一方面,人才培养需求由市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由市场检验。董仁忠(2014)认为,引入市场机制是有效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