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生功利主义学习倾向
当前,大学生转型的功利主义需求较重,主要表现为,第一,重视人才培养应用性转型要求,忽视人才培养创新性要求,忽视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区别,导致人才培养长期持续竞争力不足。从需求角度看,大学生在创新性应用技能发展上,不仅面临固定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面临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成本支出,如学习生活显得单调,但情感丰富导致抵御外界情感诱惑的心理成本高。同时,创新性应用技能培育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创新能力培育的风险高。第二,重视职业技能培育,忽视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育。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向应用技能型发展,主要强调其与部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的区别,但并不否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共性,即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培育起支撑作用,但综合素质带给学生的感知价值具有内隐性、长期性、见效慢特点。而职业技能带给学生的感知价值具有外显性、短期性、见效快等特点,人才培养重技能而忽视综合素质,导致人才培养畸形化。张应强(2014)认为,即使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也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否则,高等教育就只是“制器”而非“育人”。[7]第三,大学生功利主义成长思想导致创新性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划路径不清晰。董立平(2014)认为,专业能力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构建: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实践能力与方法能力。[8]一些学生只重视其中的实践能力,孤立看待实践能力发展,忽视系统性、过程阶段性地看待能力发展。
3.“双师型”师资培育路径困境
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具备研究创新能力,应用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具备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即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董洪亮(2014)认为,师资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关键因素,学校要对师资进行大调整,吸纳大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9]孙泽文等(2013)认为,从整体而论,高校师资在结构上必须涵盖“学术化”校本师资和“社会化”兼职师资。地方大学应以“双师”培养为路径,培养一支高水平“社会化”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10]当然,“双师型”师资培育路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一是双师型师资服务对象困境,主要服务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服务意愿不足,使教师课堂传授的大中型企业及知名企业案例与学生未来主要就业对象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的关联度低,对学生成长价值不高。二是创新和应用结合方式的选择困境,即究竟选择高校自身创新型教师与外聘应用型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还是选择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的结合方式。在这两种路径中,内外结合双师型培育速度快、风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