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校企合作共赢理念没有形成
校企合作是推进开放办学、利用社会资源以培养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孟庆国、曹晔(2013)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筑相关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制度。[11]当前,校企合作共赢理念没有形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合作的主动性在地方本科高校,但这些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及管理新理念未考虑企业发展所处阶段、发展水平及环境条件,导致这些高校服务企业的效益较低,企业满意度不高。二是企业作为盈利性经营单位,在合作中讲究成本和经济效益,功利主义动机浓厚。一方面,企业借合作寻求优秀学生,但对欠佳学生的培养意愿不足,导致离构建利益共同体要求较远;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参与性不足,参与高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过程、评价过程的意愿不足。导致合作处于松散浅层次状态,合作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不足。三是地方本科高校多处于地市级,寻找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较困难。四是企业参与合作中,地方本科高校既要传承,更要创新;既要适应企业和社会,更要引领企业和社会发展。而多数企业忽视甚至抵触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和引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五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不合理,忽视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存在基于验证性而非创新性的价值导向缺陷,导致知识深加工和转化能力不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停留在传承阶段,没有进一步内化为创造性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些都导致深入持久开展校企合作难度较大,导致众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实质性地促进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张应强等(2014)认为,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除小部分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外,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成为“旁观者”,看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味批评高校或者向高校提出一些不可能实现的要求。[12]
5.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确保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是转型发展的保障条件。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主要表现为:一是简单移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加重应用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压缩通识教育内容及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内容,重视应用特色但忽视创新特色的人才培养,没有从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发,导致无法培育特色优势,所培养人才与高职高专人才没有区别和优势,导致市场趋同化竞争。二是地方本科高校注重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静态环境下,生产力发展速度较慢条件下,其有效性强。但在生产力发展速度较快条件下,其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现为,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忽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验证性实验比例高,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开放性实验少,导致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差,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差。三是注重教学过程常规化、稳定性、封闭化,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动态多变性,导致学生接受的专业和课程体系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四是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在供给导向上固化,难以体现人才培养需求质量标准。供给导向标准统一化、固定化,而需求导向标准多元化、动态化。陈锋(2014)认为,评价重点要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突出产出导向、贡献导向和质量导向,其核心是对高等学校创造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和学习者发展价值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利益机制。[13]五是教学条件和设施不能适应创新性应用技能培养要求。目前,在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上进行的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重心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距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