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晰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路径,规划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是基于地方本科高校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同级类差”与“同类级差”的角色分工决定的,是提升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以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为依据,为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服务。第一,合理优化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避免政府和市场在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上双失灵。政府作为物质金融资源的提供者、监督者及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宏观制定者,其有效性必须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历史、优势及人才成长自身规律基础上。市场是培养对象学生资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学生人力资源的需求者,市场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也是建立在学生自身发展历程、优势及未来发展倾向基础上。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条件,尊重自身内因发展需要,结合政府和市场提供的外因发展机遇,长期规划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和品牌形象,综合判断确定转型组合途径,以内因为基础优化政府和市场作用,避免仅仅由于外部压力被迫跟风转型,或者被眼前短期利益和政策红利所诱惑的转型。第二,系统性全方位变革过程中要融入传统人才培养优势,推动传统学科优势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创设知识转化为社会应用能力的机会和舞台,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在应用技能发展基础上。人才产品的生产不同于其它产品生产,它是持续渐进过程,其变革需要学生成长的系统支持,包括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社会需求,而这个大系统没有发生突变,决定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历史延续性。第三,加强区域与产业分析与联系,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理论储备和实践知识储备以区域经济社会为基础,这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中,增加本区域与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优化规律等内容,增强学生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正确认识,正确引导学生路径选择。
2.提升学生短期和长期发展的感知价值,克服功利主义行为倾向
大学生功利主义行为倾向产生于学生着眼于眼前利益,忽视长期竞争力培育的意识。功利主义学习行为导致学生硬实力即应用技能提升,但软实力即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欠缺,导致学生素质难以提高,视野短浅及心态不健康等问题。为克服功利主义行为倾向,要坚持学生短期和长期发展的感知价值相结合。首先,满足学生应用性需求的短期价值,增强学生成长动力。应用性需求的学习壁垒较低,多数学生接受能力强,短期感知价值的激励作用强。其次,要正确选择学生创新性应用技能成长路径,创新性应用技能的竞争壁垒高,高校要引领学生需求,尤其是长期潜在价值需求,避免功利主义行为对学生长期价值的伤害。应用创新能力既需要实践平台和理论基础,不同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存在差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同步均衡发展,理论学习优先实践学习随后,实践学习优先理论学习随后三种情况,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选择不同路径,以降低成长成本,提升长期价值。再次,要预测和判断未来社会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际化竞争及对抗性竞争向合作竞争演化背景下,把握社会对创新性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趋势和变化,确保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发挥适应社会和引领社会的功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效率和效果。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校园文化等各环节进行改革,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改革的发展红利,要创新教学理念,扩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创新考核模式,强调过程操作测试与诊断,加强应用能力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第四,坚持创新性应用技能人才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体现共性需求,创新性应用技能发展体现个性需求。忽视共性需求,大学生长期成长阻力增加,个性发展阻力也会增加;忽视个性需求,大学生成长动力不足甚至丧失。另一方面,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也要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对人才在素质与能力上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需求。忽视共性需求,人才应用上难以适应社会,忽视个性需求,人才应用上缺乏内激励。因此,综合素质提升要从满足学生共性需求入手,而大学生创新性应用技能发展深度和特色要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入手。
3.“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增强教师职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