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构建校企双赢合作关系,提升协同开放式人才培养水平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中心的经营单位,讲究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努力构建企业与高校利益共同体,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首先,地方本科高校要探索与企业、行业之间“双赢”的合作机制,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结成产学研合作联盟,提升企业参与的感知价值,促进企业参与的主动积极性。地方高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共建学科专业、实习基地、特色课程、教学场所等,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合作,克服与单个企业合作的碎片化、短期化、可选择性弱等缺陷,促进合作的组织化、长期化、可选择性强等优势,建立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需求,对成员企业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也有约束和引导功能。更好地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既构建企业参与下的人才培养,也构建高校参与下的企业产业发展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链价值提升,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融入到产业链中,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剂。鼓励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等提出和设定高等教育改革议题。将应用技能型高校直接融入技术进步和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促进创新性应用技术型高校和企业、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共同成长。再次,地方高校引导企业发展应基于企业长期价值,但又要在不同阶段上让企业感受到经济价值和竞争力提升。
5.构建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
动态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培养特色等。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既要借鉴高职高专的应用技能培育优势,也要借鉴部属院校的研究能力提升优势,还要根据地方本科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根据学生需求及社会对创新应用能力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动态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坚持模块化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爱好,动态选择主辅修方向,模块课程要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技能模块等,所设立的模块要随时间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处理好理论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育需要,处理好学生能力兴趣、课程体系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协调,构建创新能力、应用技能、综合素质符合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育层次的需要。其次,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既要考虑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长期动态社会适应能力,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育融入到“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要坚持资源共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