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发展科研工作是转型期师范大学的迫切任务,师范大学只有以创业的精神推进科研建设才能促进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为师范大学顺利转型提供支撑。该文以H师范大学为例,探讨转型期师范大学科研创业的目标、机会、途径与成效。研究发现,战略调整、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和空间拓展是转型期师范大学科研创业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转型期;师范大学;科研工作;创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在面对内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师范大学整体进入了转型期。“转型”是师范大学主动求变、适应新环境和寻求新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和“行动自觉”,也是师范大学开启的新的创业历程。“转型”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发展要求,师范大学只有以创业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才能实现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学校的整体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撑。进入转型期以来,H师范大学(以下简称“H大学”)在科研工作中积极创业,科研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顺利转型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其科研创业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
一、师范大学转型与科研创业
(一)师范大学转型的背景与主要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进入世纪之交的我国师范大学同时面临着内外部多重的转型压力。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各国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的作用不断提升,日益走进“社会的中心”,包括师范大学在内的所有大学均面临着以大改革谋求大发展的机遇和压力。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处在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私营化、终身化和国际化”[1]等一系列重要的议题和由此带来的冲击,同样对师范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从教师教育体系的内部来看,在国际普遍推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大学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封闭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和转型的压力,国家开始从宏观政策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1995年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逐步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从1999年开始,国家允许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校开办师范专业,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国家也在着手改变原有师范教育体系存在的“职前教育与入职教育、职后教育脱节”的状况,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此外,社会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对师范大学的改革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师范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也为其实施战略转型带来了契机。在内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师范大学整体进入了“转型期”,几乎所有的师范大学都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除以北
收稿日期:2015-04-03
作者简介:王楚鸿,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广州/51063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广东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体制机制研究”(2012ZCZX0007)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