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业视角下的师范大学转型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而言,重大的战略转型绝非易事。转型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艰辛,可谓前途漫漫,需要师范大学以破釜沉舟的巨大勇气和敢冒风险的精神,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大胆创业,义无反顾地开始新的征程。
在汉语中,“创业”的意思是指“开创基业”(《辞海》)或者“创办事业”(《现代汉语词典》)。在创业学上,创业(Entrepreneurship)往往具有“新事业的创造、新风险企业的发展、新事业附加价值的创造、通过整合资源和机会的产品或服务创造、为了抓住感知机会的资源筹集、创新”等意思。[3]史蒂文森(Stevenson)认为,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的对机会的追寻,是主体“通过整合一系列的资源,利用机会来创造价值的过程”[4]。随着创业理论的发展,“创业”一词不再局限于新公司的创办,而是扩展到几乎所有新组织或已定型组织的创业。由米勒(Miller)等提出和发展的公司创业(CE)理论,致力于研究已定型组织内的创业行为,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组织,所以也被称为“组织创业”理论。张映红认为:“公司创业就是与已建公司紧密联系的创业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它是建立在识别市场机会和资源新组合基础之上,以创新和战略变革为核心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特征。”[5]沙玛和克里斯曼(Sharma&Chrisman)认为,公司创业的主要形式包括战略更新、创新和公司风险(指组织内建立新商业组织或开拓新业务的活动)[6]。
显然,从创业理论的视角来看,师范大学的转型就是一种典型的组织创业,是师范大学及其成员作为一个整体的创业行为,它涉及到一系列的“以创新和战略变革为核心的组织行为”[7](如学校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义与调整、学校的管理创新与学术创新、学校新业务的拓展和新机构的成立等),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创造性地整合一切可用资源,更好地利用新的发展机会,创造满足社会与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实现自身的顺利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三)转型期师范大学科研创业的迫切性
长期以来,师范大学对科研工作普遍重视和投入不足,科研水平不高,学术氛围不浓,各学科科研发展不平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较弱,高端成果产出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服务能力较弱,科研贡献率偏低,无法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与其他大学的科研竞争中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科研的弱势往往带来大学排名和资源分配的劣势,严重制约师范大学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大学科研工作水平迫在眉睫。而从转型的目标来看,不论是从传统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还是从省属大学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转型,提高科研工作水平都是其核心任务和迫切要求,也是决定其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之一。而要大幅度提高科研的实力,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显然不行,师范大学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创业,才能实现科研工作的大发展。
二、科研创业的目标与机会
(一)科研创业的价值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对于高校科研创业来说,确立创业目标(价值目标)是创造价值的前提。价值论认为,价值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具有层次性的。价值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是相对而言的,某一层次的价值目标往往既是实现更高层级价值目标的“手段价值”,也同时是下一层级价值目标努力实现和追求的“目的价值”。[8]通过分解可以发现,对于师范大学而言,科研创业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核心的目标包括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服务能力两方面,而具体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科平台整体实力、提高科研队伍整体实力、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竞争能力、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显然,具体目标既是层级较低的“目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