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创业的机会
在汉语中,机会往往指恰好的时候、有利的时机和机遇。在创业学中,“机会”是指通过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来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价值的可能性[9]。在转型期,师范大学面临着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和诸多的挑战,但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认为的那样,变化提供人们创造新颖事物的机会,绝大部分创新与创业都是利用变化而达成的[10]。对于师范大学来说,“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否利用转型中的“变化”带来的机会和“可能性”,是其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
具体而言,转型期师范大学科研创业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发展科研工作成为迫切的目标和追求,巨大的内外部需求将成为其突破传统藩篱、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科研发展的强大动力;(2)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科研工作的巨大投入为科研创业带来难得的机会,如在2001-2013年期间,我国每年R&D经费支出从960亿元增长到11906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从1.0%增长到2.09%[11];(3)师范大学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创造条件,有利于新科研领域的拓展;(4)对于“211”师范大学而言,“211工程”建设为科研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地位优势、巨大的经费投入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等;(5)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科研创业提供有利的保障,包括良好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区位优势等。
三、科研创业的路径与策略
机会为创业和价值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但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在于能否进行创造性的资源整合以利用和把握机会,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调整,内容涵盖从战略更新、组织创新到新业务拓展的多个层面。在转型期,H大学正是通过主动调整科研发展战略,推动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从而创造性地整合校内外一切可用资源,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促进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以战略调整为先导,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作为传统的师范大学,H大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一所教学型大学。1993年底,在力争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酝酿阶段,学校提出了“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新的发展定位,开始吹响加快科研发展的号角。1996年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后,学校正式开始了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1999年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学校进一步明确“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使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在2004年的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学校进一步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把科研工作提高到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上来,并在其后得到不断确认和有效推进。“教学与科研并重”观念的确立和“科研强校战略”的实施,为科研创业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创造性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
学科既是科研工作的支撑平台,也是科研资源的重要载体,科研工作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和学术品牌、关系资本等无形资源往往与学科紧密相连。学科建设必然涉及到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面的科研资源的调整、统筹与整合,包括已有资源的优化组合、新资源的合理投放和对外拓展资源等。因此,学科建设往往成为创造性整合科研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科研创业的关键一环。
H大学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转型初期就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并积极进行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在“211工程”一到三期建设中,学校都将学科建设作为最核心的部分进行重点规划和论证;制定了《2000—2004年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和《2004-2010年学科建设规划》,从宏观上规划学科的发展;在学校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动态发展”的原则对学科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规划;等等。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H大学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国家与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和学位点申报三大发展机遇,大力调整学科结构,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凝练学科方向,凝聚科研合力,提高资源效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实力提升,并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科研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学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在“211工程”一到三期建设中,学校先后共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