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清晰评价为前提,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包括《科研成果与业绩评价方案》、《科研业绩津贴计算办法》、《重大科研成果或项目合作人员贡献认定规定》、《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系年度科研经费任务的规定》、《科研业绩的岗位要求》、《关于科研项目经费配套的若干规定》等,构建了覆盖面广、层次性强、更加科学的立体化科研激励体系,激励力度比原来普遍增加几倍到十几倍。
其次,以目标激励为导向,启动“科研三大行动”,冲击高端科研指标:其中“增重行动计划”以增加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为目标,对各单位提出若干年内的具体奋斗目标;“科技冲顶行动计划”以当时学校达到的各项科技指标的最高值或最高档次为基准,要求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冲击更高的目标(如获取国家级奖励、发表《NATURE》或《SCIENCE》论文等);“攻坚行动计划”则立足于组织科研人员攻克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三大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全校科研人员确立了相对具体的追赶目标,成为激励科研人员的强大动力,促进学校在一系列核心科研指标上不断获得突破,整体提升了科研的层次,是大胆创新、有效实施目标管理的成功例子。
3.整合各种资源,加大科研投入。一是通过“211工程”建设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在“211工程”第一到第三期总计约8.5亿元建设经费中,大部分投向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二是通过有效统筹校内资源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如以科研业绩奖励为例,2010-2013年,学校每年发放的科研业绩津贴保持在三千万元左右;又以“科研三大行动计划”为例,学校共投入经费一千多万元。三是通过高层次项目配套、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优化科研机构编制管理等形式,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
(五)以“顶天立地”为导向,大力拓展科研发展的空间
在转型期,H大学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以“顶天立地”(所谓“顶天”主要是指开展高端科学研究;“立地”主要是指理论结合实际,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努力争取研究经费,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大力拓展科研工作的发展空间。
1.以创新为灵魂,积极开展高端科学研究,提高科研竞争的能力。H大学利用国家和地方加大科研投入的有利机会,着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大力拓展科研经费来源。一是努力增加科研申报的数量。具体措施包括:出台一系列鼓励科研申报的奖励和考核办法,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科研参与度;充分发挥管理部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搜索和拓展新的领域,提高申报类别和数量等。二是努力提高科研申报的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申报信息的跟踪、研究,提高科研申报的针对性;加强团队组织,以团队优势争取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建立项目申报的“筛选”机制,完善项目申报的质量管理;做好项目申报的全程跟踪工作等等。通过这些努力,H大学实现了项目申报数量与命中率的同步提升(如1999-2013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增加9.5倍,命中率从16.7%提高到28.6%),同时在重大项目的承担上也屡屡获得新的突破,科研经费快速增加。
2.以服务为导向,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提高科研服务能力。科研服务是高校科研工作亟待进军的广阔天地和巨大市场。为了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H大学在改革中提高了对横向科研服务、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同时,加强联通校内外的“外围机构”的建设,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服务搭建平台、打通关节,推进“学术资本化”与知识成果的产业化[12]。首先,在大力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整合多学科力量,开展综合性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作用;其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先后建立了一大批的孵化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大学科技园、产业园、产业化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企业等;再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社会服务与产学研合作处),大力推进科研服务与产学研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H大学横向科研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产学研工作也得到了较好推进,为社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99年到2013年,该校横向经费从151.2万元,增加到6709.9万元,增长了43.4倍,横向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从13.4%提高到39.1%,大大改善了单纯依靠纵向项目的“瘸腿型”发展格局。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重点推进一批产学研项目的发展,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核心技术研发、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