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研创业的成效
创业成效是价值创造的体现。经过十多年的大力改革发展,H大学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业成效显著,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服务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既创造了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也创造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
(一)科研项目规模、层次明显提升,科研结构更加合理
首先,科研项目经费大幅增加。1999-2013年间,立项纵向项目数从73项增加到428项,增长5.9倍;科研项目总经费从1128.1万元增加到17146.9万元,增长了14.2倍。其次,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能力明显增强。1999-2013年间,国家级项目立项数从8项增加到113项,增长了13.1倍;经费数从64.5万元增加到6467.0万元,增长99.3倍,年均增长39.0%,国家级项目经费占纵向项目总经费的比例也从6.6%提高到62.0%。从经费构成上看,学校已经实现从主要承担省、厅级项目的大学,向主要承担国家级项目的大学转变。同时学校在承担重大项目(如“863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方面竞争力越来越强,单项项目经费屡创新高。再次,科研结构更加合理。通过大力开展横向研究与科研服务,纵横向项目比例更加协调。同时,在稳定提高社科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加强相对较弱的科技工作,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来存在的“文强理弱”现象,科研结构更加合理(根据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2002-2013年间,该校自然科学研究的得分从2.53分增加到6.84分,排名从92名提高到72名)。
(二)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同步提升
在1999-2013年间,不仅各类科研成果的总量都有明显增加,而且科研成果的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如三大索引(SCI、EI和ISTP)收录论文数增长16.3倍(从62篇到1073篇);授权专利数增长26.0倍(从3项到81项);SSCI收录论文数增长4.8倍(2006-2013年,从6篇到35篇),学校认定的重要社科论文(A类以上)增长6.4倍(2006-2013年,从56篇到416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不断增加;等等。近年来,H大学在高层次成果发表和获奖上屡获突破,在《Nature》、《Science》和国际各学科顶级刊物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并先后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我国人文社科成果最高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国家科技奖零的突破),显示了学校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
(三)科研排名、得分稳步提升
经过十多年的创业,H大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部分科研指标已经居于全国师范大学和全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前列,科研得分和综合排名也稳步提升。根据武书连大学评价体系,在2002-2013年间(注:该评价体系从2002年后相对稳定,本文仅比较2002-2013年度的情况),H大学的科学研究得分从6.37分提高到11.98分,提高了88.06%,科研排名从78名提高到59名,提高了19名,成为促进学校综合排名提前(从73名提高到58名)的重要因素,为学校的顺利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H大学主要通过战略调整、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和空间拓展等途径有效实施科研创业,促进自身的顺利转型(其原定的转型目标都已基本完成)。从“创造性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各司其职。其中,从战略高度调整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资源的流向,为推进科研创业提供前提和动力;学科建设从多个层面实现对科研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提升;队伍建设为科研创业提供高素质的、最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资源;体制机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不仅提高科研运作的效率,通过强化激励作用为科研创业带来活力,而且也是从制度的层面对各种科研资源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