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招收来华国际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知名度,还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如何对留学生的学费进行合理定价,是制定招生策略、成本分担政策和准确估算国际教育项目收益的重要数据基础。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国际生高等教育的性质更偏向于私人产品,其定价应由市场机制决定。通过分析留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竞争者影响、留学生发展战略等因素对来华留学生学费的影响,对留学生教育学费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目前阶段,我国留学生教育学费定价不宜过高,以达到持续扩大留学生规模、培育品牌、顺利实现发展期的过渡的目的。
关键字:高校;留学生;影响因素;学费;定价;
一、引言
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年在《开展国际化的方法及开展国际化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实践》中提出,国际化在提高学校国内外知名度、发挥学校的竞争优势、增强学术领域间同行交流、促进学校内部人才资源流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科研团队实力等方面对高校影响重大。留学生教育工作对促进和巩固我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以潜在的市场空间及成长性,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来华留学生总体规模,2008年为71294人,2012年为102991人,四年间增加了31697人,增长幅度高达44.5%。留学生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朝阳产业。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接受高等教育,对中国而言是境外消费出口。招收留学生有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降低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逆差。[1]
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有助于体现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学校国际声誉,同时自费留学生的招收也是高校创收渠道之一。因此,如何对留学生的学费进行合理定价,对研究高校国际教育项目收益、留学生教育成本分担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首先讨论了留学生学费的属性,在分析对来华留学生学费定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来华留学生学费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留学生学费属性界定及学费定价理论
(一)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学属性
根据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服务从本质上讲不是纯公共产品或纯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与消费者(受教育者)应共同负担教育成本。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国教育部在制定高等教育学费政策时考虑了以下内容:学费标准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一定比例确定;学费可逐年提高,但既要考虑生均成本,又要考虑政府投入水平、当地经济发展及社会承受力。[2]由于教育的公共性、外溢性和信息不对称,学费定价就成为非市场条件下的政府价格行为,我国学费定价与学费管理制度一直属于政府价格管理与公共财政领域。[3]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国际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李晓静,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邓潇癑,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宝铭,北京科技大学留学生中心副主任,教育学硕士。(北京/100083)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生留学生教育成本与成本分担研究”(项目编号ADA13082)的阶段性成果。